地方國企央企佔政府各類補貼六成:土政策需清理
- 發佈時間:2014-11-20 07:22:56 來源:解放日報 責任編輯:王斌
今年三季報公佈,地方國企和央企佔去各類補貼六成
年年好賺錢 還要政府貼錢
近期出爐的2014年國內上市公司三季報顯示,一批銀行等“最賺錢”國企獲得了各類政府補貼。
記者根據金融數據終端萬得資訊統計,今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獲得超過323億元政府補貼,其中61.64%流向854家地方國有企業和中央國有企業。
一些擁有市場壟斷性、且十分盈利的企業享受大量國家補貼受到多方質疑的同時,地方政府一些“濫補”的“土政策”更需要清理整頓。
財報顯示的還只是補貼的一部分
根據A股上市公司三季報,今年前三季度,中石油獲得補貼21.99億元,中石化則獲得政府補貼15.94億元。此外,多家國有控股銀行成為“進補新生”。福建省財政廳等國有法人絕對控股的興業銀行最新披露的季報顯示,該行前三季度共獲得政府補助3.22億元; 而央企中信集團控股的中信銀行前三季度獲得政府補助5800萬元。
國有銀行獲得政府補貼可能有哪些途徑呢?其一是居民買房銀行獲補貼。此外,記者還在成都市人民政府下發的一份 《關於進一步加快金融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看到,當地金融集聚區對金融機構總部、地區總部購買自用辦公用房,給予一次性購房補貼,標準為1000元/平方米; 租賃自用辦公用房給予連續3年租房補貼,標準為每月20元一平方米。這意味著,銀行在成都某些區域租房或購房辦公,政府將給予財政補助。
為爭奪“總部經濟”由政府出資補貼銀行租房的現象並非個例。“國企和國有金融機構是地方招商引資重點目標,自然成為補貼大戶。”上海一家國有銀行會計負責人透露,財報中顯示的還只是企業補貼的一部分。從近期發佈的財務報告看,銀行大多“悶聲發財”,儘量避免公開披露這一事實。今年三季報中,在四川開設營業部的絕大多數銀行公佈的“政府補助”一項均為零。
一些地方發補貼演變為招商行為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王志樂介紹,只要符合一定的資質、門檻或要求,不同體量、不同行業類別、不同所有制的企業都有可能獲得補貼,稅收優惠、土地優惠、應急救災、配套設施等各類隱性補貼也屢見不鮮。
記者調查發現,包括國企在內,各類企業獲得政府各類補貼總量巨大,且逐年上漲。僅A股2500多家上市公司中,就有近九成、超過2200家上市公司獲得了“政府補貼”或確認了“政府補助”收入。
“一些地方政府發放補貼演變為一種招商行為。”上海市國有資産運營研究院諮詢專家、復旦大學企業研究所所長張暉明説,儘管産業引導性補貼具有一定合理性,但單純為了地方企業不退市或爭取企業到當地落戶的補貼現象,已干擾了正常市場機制。
從大量上市公司獲得補貼的情況看,僅一紙政府公文就將地方財政轉化為上市公司收入。
記者統計發現,各地政府對企業的補貼包含從省級到縣級,從鼓勵出口到鼓勵投資,從保護專利到保障就業各個種類; 受益企業也是五花八門,一些徘徊在産能過剩、污染環境邊緣的企業也獲得了補貼。個別地方政府甚至有為企業“站臺”的嫌疑。本月初,號稱“A股海産品第一股”的獐子島突稱價值8億元蝦夷扇貝因受災絕收,但當地政府卻“慷慨”宣佈,向上市公司返還3500萬元受災海域使用金。此外,“土地換資金”等不透明的隱性補貼大量存在。
“濫補”損害市場經濟公平競爭
對於各類補貼亂象,專家指出,不僅部分壟斷國企獲得補貼理由牽強,一些地方政府“濫補”的“土政策”,更損害了市場經濟的公平競爭,需要清理整頓。
對於部分國企某一環節虧損卻整體獲得補貼的現象,一些專家表示不贊成。例如,長期以來,“兩桶油”一方面稱煉油環節虧損,另一方面卻是年年整體大幅盈利。“整體盈利水準很高、甚至領先多數行業,在這種情況下再繼續要補貼就不妥了。”上海流通經濟研究所所長汪亮説,“況且,一部分補貼資金還來自‘附加費’等向居民收取的收費基金。”
在國企獲補的背後,一些補貼是地方政府的“土政策”,通過稅收優惠、稅費返還實現招商引資的“政績”。此外,地方政府“濫補”還容易堆積過剩産能等問題。
專家表示,新一輪財政體制改革已要求,未經國務院批准,地方不能對企業規定財政優惠政策。清理規範各類稅收優惠政策,違反法律法規的一律停止執行。應對政府補貼過多、增速過快現象予以規範,納入清理整頓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