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規模創新高企業仍“喊渴”錢去哪兒了?
- 發佈時間:2014-09-11 11:55:50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孫業文
一方面是金融機構不斷加大實體經濟的資金扶植力度,而另一方面,仍有不少企業頻頻“喊渴”,抱怨銀行“惜貸”。錢究竟去哪兒了?銀行投放和企業需求之間為何難契合?
“貸款難度還是很大”
央行數據顯示,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為10.57萬億元,為歷史同期最高水準,比去年同期多4146億元,比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期間的2009年和2010年同期平均水準多2.08萬億元。
作為反映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援的重要指標,社會融資規模的迅速擴張意味著更多實體經濟獲得“資金活水”。而近期出爐的各大商業銀行半年報也顯示,銀行對實體經濟,尤其是對小微企業的投入迅速增加。
上半年,中行的“中銀信貸工廠”小企業和中型企業貸款分別比上年末增長12.6%和8.08%,高於境內公司貸款平均增速;工行上半年小微企業貸款和個人類貸款合計餘額達4.6萬億元,佔境內人民幣貸款比重接近50%;農行上半年小微企業貸款餘額9100億元,貸款增速12%,比全行業平均增速高4個多百分點。
儘管如此,卻依然有不少企業感到融資困難。“都説銀行加大了扶植力度,可我覺得今年銀行貸款的難度還是很大。”廣東江門一家日化企業的財務總監困惑地告訴記者,他們企業想上線一款新品,去了多家銀行,沒有一個願意放款的。
建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黃志淩認為,小微企業感覺資金緊張不是一天兩天了,即便在經濟上行週期,他們也會覺得資金緊張。“現在經濟環境下行壓力增大,小微企業的境遇就更難受了,原因是資金回流困難。”
?新增貸款去哪了?
半年報數據顯示,多家銀行上半年不良貸款餘額及不良率呈現上升局面,尤其江浙地區小微企業貸款風險集中。在當前經濟運作狀態下,有分析人士認為,銀行“惜貸”心理依然很強。不過,這種“惜貸”是基於風險考慮的選擇性“惜貸”。
“銀行其實都很想把錢借出去,但前提是風險可控。”建行廣東省分行中小企業客戶部副總經理黃凱如坦言,“一些企業其實並不知道自己實際上需要多少錢。過度融資也是害企業自己。”
“中小企業的信貸投放確實存在不均衡的情況,這與區域、市場、行業密切相關。”黃志淩説,銀行在投放時會考慮地區、行業風險,從而對放貸有所壓縮或選擇。
那麼,今年上半年新增貸款到底去哪了?
對此,工行董事長姜建清的回答是:除了投往國家重點在建、續建的工程項目之外,較大一部分新增貸款投向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文化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等領域,這些行業今年上半年新增貸款3026億元。
這不僅是工行的信貸投放方向,半年報顯示,上半年戰略性新興産業貸款增速為21.8%。面對企業“喊渴”,各家銀行都在考慮如何盤活存量,把有限的信貸投放到更具有發展潛力、適應國家政策要求的項目上。
“中國的商業銀行體系中有巨大的信貸存量,盤活存量的意義絕不亞於新增貸款。”姜建清介紹,今年上半年工行新增貸款5231億元,貸款週轉0.84次,比上一年提高了0.03次。“資金週轉加速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按照週轉利率,今年上半年累計發放信貸數要比去年同期多1303億元。”
企業需思量 新投向已成“新常態”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認為,銀行應該通過信貸政策引導企業轉型升級,扶植有市場潛力的企業發展,同時鼓勵一些企業退出産能過剩和風險泡沫積聚的行業領域。
目前,不少銀行已通過有計劃地退出和調整信貸規模,逐步影響企業的發展軌跡。上半年銀行對於地方融資平臺、房地産、過剩産業的資産盤活力度明顯加大。
截至6月底,工行的鋼貿貸款餘額424億元,一年內已壓縮20%以上,鋼貿不良貸款比一季度末減少了3.9億元;政府融資平臺今年上半年下降了430億元。
“過剩産能行業貸款、房地産開發貸、大宗商品貿易融資等領域貸款均有下降,而這些加起來的規模都用到了新興産業等投向方面去了。”姜建清説。
目前,在不少銀行的“優先表”上,轉型升級需求都排在前列。“這不僅是由於國家戰略的要求,也是銀行業貸款佈局、長遠發展的要求。”廣州一位資深金融分析師這樣認為。
趙錫軍認為,不少銀行的中間業務、戰略性業務、創新性業務發展快於傳統業務發展,這説明銀行正在加速結構調整,符合經濟增長“新常態”的發展要求。
專家表示,一些“喊渴”的企業需要沉下心來考慮,銀行“惜貸”是否意味著企業也需要進行一些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