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遺憾錯過2008年來舉債黃金期:地價增十幾倍
- 發佈時間:2014-08-05 07:01:11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陳晶
地方官員“超常規發展需要超常規舉債”
長期關注國內一些城市發展模式的南方某市市長對近些年發展最快的城市進行分析後認為,如果拋開品質僅説增長速度,這些城市都是通過大量的政府舉債得到了超常規的發展。
這位市長對重慶、深圳兩地過去20年的發展進行對比後發現,一個城市要發展,不舉債是不可能的,超常規的發展就需要超常規的舉債。他説:“1992年時,我覺得重慶的發展永遠趕不上深圳,當時兩市財力的差距最大時超過100億元,但是從2012年開始,重慶財政總收入開始超過深圳。”在這一過程中,重慶市的八大融資平臺起了重要作用。
近年來,舉債融資已成為地方政府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發展的常規模式,《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走訪多地發現,地方官員對於地方政府負債問題也存在各種各樣的心態。
廣西一位幹部認為,舉債發展,只要能掌握好現金流在時間段上的平衡,就能促進地方跨越式發展,同時也不會出大問題。他説:“我們開發一個新區,以前把土地整理出來,建學校、醫院等基礎設施,都是砸錢進去,現在慢慢才有一些房地産。在投資當時看成本很高,負債也較高,隨著土地的升值,價值有十幾倍的增長,不僅能償還債務,也能推動地區發展。”
除了“政績衝動”外,現實的發展需要也是地方政府舉債的重要原因。內蒙古一位財政部門工作人員認為,有些民生項目,不允許政府“量力而行”,而是“砸鍋賣鐵”也要去做。他説:“比如看病這事,我們這地方農業人口占絕大多數,新農合政策普及之後,農民的看病意識空前提高。當地的醫院,是上個世紀70年代建的,醫院每天爆滿,很多人住在走廊裏,政府只好咬緊牙舉債重建醫院。”
“我們膽子小,人老實,錯過了2008年以來舉債發展的黃金期。”西部地區一位幹部説。在接受《經濟參考報》採訪的基層幹部中,不少人對於當地近幾年沒能大規模舉債發展深感遺憾。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財政局副局長張顯剛等人認為,湘西的負債率在全省最低,並不能説明湘西金融風險控制得好,反而説明湘西在運用政府投融資渠道方面“後知後覺”。
湘西幹部們介紹,以交通建設投融資為例,湖南很多地方以百億元計算,湘西才剛剛搭起平臺。別人的很多項目已經建成,湘西卻剛上來就遭遇到國家踩剎車。當地有人議論,説這是沒趕上地方融資的“末班車”,反而踩到了收口子、控風險的“蛇尾巴”,真是有苦難言。
湖南省長沙市一位官員表示,自上個世紀90年代後期出現了舉債建設這種方式以來,相關的金融政策就時緊時松,一直存在“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現象。這種政策的搖擺,催生了一種心理:抓住機遇趕緊貸款,過了這村就沒有這店,搞得早是經驗、是成績,搞得晚是問題、要被查處。所以一旦政策鬆動,大家紛紛“搶機遇”、“求發展”。
湖南省一位地級市副市長説“我們這裡去年搞城市多系統提質改造,光是道路建設項目就有207條路同時開工。説實在的,真是擾民。城區一度汽車無法通行,周邊城市的‘摩的’司機都跑到我們這裡,掙了很多錢。謝天謝地,那半年多久旱無雨,老百姓雖有牢騷,但還能忍受。”半年之後,大部分項目竣工,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市民紛紛叫好。在一些網路論壇上,上半年的罵聲和下半年的讚揚聲形成鮮明對比。
“這麼幹,不得已啊。國家政策變化大,抓不住機遇,一等又不知道要多少年。事後回頭看,幹得確實驚險,但不後悔!”這位地級市副市長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