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05日 星期六

財經 > 新聞 > 國際經濟 > 正文

字號:  

中國或在抄底海外原油 駛向中國油輪驟然增多

  • 發佈時間:2014-11-17 07:31:00  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劉慎良  責任編輯:王斌

  導讀:上週末,國內油價迎來了史無前例的“八連跌”。同時,國際油價上周下跌3.6%,連續第七周收跌,也創下1986年以來最長的下跌週期。隨著更多的巨型油輪在近期駛向中國的港口,中國似乎已經成為本輪國際油價下跌中的贏家。

  中國抄底海外原油? 駛向中國的油輪驟然增多

  國際油價五個月下跌超過兩成,而近期增加進口原油的中國可能成為大贏家。

  有些數據更像大片兒裏一閃的畫面:據國外媒體報道,10月18日上午10點,各條海運路線上就已經有80艘巨型油輪奔向中國,過去兩年,平均每天向中國運輸石油的油輪數量為63艘。

  交易模式的變化也進入觀察者的視野。新加坡知情交易員透露,10月以來,中石油旗下的能源交易部門購買了36船原油,創下單月最大筆購買紀錄。這36船原油的賣家,來自於阿聯酋和阿曼。36船原油相當於1800萬桶。中方所購石油計劃于12月裝貨,預計明年1月將運抵中國港口。中國上次大舉購買石油還是在今年4月,數量為16船。7月至9月期間,購買頻率下降至平均每月3船。

  上周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稱,過去三個月,中國用作戰略儲備的石油庫存增加了3500萬桶。挪威一家投行的分析師斯塔夫賽斯則透露:“我們已經發現中國在中東大量採購(原油),海運費率確實熱起來了。”另外,近期的租船行情也印證了這一點。

  油價每跌一美元

  中國節省21億美元成本

  來自海關的數據顯示,7月份原油進口量為2375萬噸,平均單價為786.53美元/噸,相比6月,增幅為2%。進入8月份,原油進口量一舉衝到2519萬噸,環比增加6.1%。9月份,原油進口量躍升2757.71萬噸,環比增加了9.5%,且平均油價則降到743.75美元/噸。

  有專家表示,在國際油價持續走跌的行情刺激下,中國加大石油進口量符合市場規律。

  若按2013年中國原油進口量來計算,油價每下降1美元,中國就能節省21億美元的成本,自6月以來,國際原油價格在4個月內已下跌25%,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指出,“粗略估算,2014年中國進口油價將節約250億美元的進口成本”。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頻繁從海外進口原油或是為國內的石油戰略儲備擴容。統計顯示,我國對國外石油的進口依存度已從1994年的1.9%上升到2006年的45%,目前已逐步上升達到58%。原油暴跌對原油儲備帶來了極佳的機會。

  早在2003年,中國就開始籌備石油儲備基地,規劃用15年時間,分三期完成油庫等硬體設施建設,預計2015年形成相當於90天凈石油進口量的戰略石油儲備能力。

  有消息指出,今年1月,國家能源局召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工作會議,會議中指出,國家石油戰略儲備一期項目已全部建成投入運作,二期項目建設仍在有序推進,而三期項目也已開始前期選址,截至2013年底,一期四個基地全部裝滿儲備原油。

  有數據顯示,自今年4月份以來,我國原油進口量猛增,而原油加工量與前幾個月相比並未明顯變化,市場分析人士因此判斷大量進口原油進入了戰略儲備項目。

  林伯強進一步説:“現階段中國戰略石油儲備大約為70天左右,距離90天的儲備目標仍有一定距離”。

  “八連跌”給國內消費者派發紅包

  國外權威經濟學家表示,油價出現20美元/桶的波動將造成6400億美元的財富轉移,接近全球GDP的1%。由於消費者通常會將一半降價紅利重新投入到消費中,因此凈影響可能是全球GDP的0.5%。

  原油暴跌相當於給國內消費者派發了紅包。上週末,國內油價創出調價六年來的首個“八連跌”。京標92號汽油重回6元時代,心細的車主測算過,私家車主以每月跑1000公里計算,可輕鬆省下百元油錢。

  中金公司最新研報估算,國際原油價格平均每下行10美元/桶,中國企業和居民將節省開支1070億元,約相當於2013年GDP的0.2%,相當於全部A股上市公司利潤的4.5%。

  中金還表示,在A股市場上,將對三個板塊形成正面刺激,並成為其利潤增長的助推器。它們分別是化肥、化纖、塑膠等石化産業鏈中的下游企業,原油價格走低將直接減輕相關企業的原材料成本;航空、倉儲等油料消耗較大的交通物流板塊,油價下跌幫助其降低運營成本;汽車板塊,油價下跌可能刺激投資者購買汽車的積極性。

  美國頁巖油衝擊石油版圖

  今年6月以來,國際原油價格持續走跌。美國東部時間10月14日,原油“暴跌模式”突然啟動,北海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也從每桶115美元一路跌到每桶80多美元。大宗商品步入熊市完全被確認。

  高盛已經將2015年一季度和下半年WTI油價目標從每桶90美元下調至75美元。

  導致石油暴跌的元兇,海內外研究機構將其歸結為三大原因:供應面寬鬆、美元匯率走強及其他政經因素。

  首先是供需端矛盾。美國頁巖油産量屢創新高,世界範圍內石油需求增長乏力。據美國能源署披露,9月份美國原油日産量870萬桶,為1986年7月份以來的最高月度産量。預計2014年美國原油日産量854萬桶,2015年將達到950萬桶,達到1970年以來的最高水準。其主要原因即是美國頁巖氣革命的成功,其原油産量出現爆髮式增長,原油供應出現過剩。今年9月,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發佈《國外石油科技發展報告》,該報告粗線條地描畫了一幅世界石油財富轉移圖——

  隨著油砂的開發,加拿大已超過海灣國家,成為美國最主要的原油進口來源。美國頁巖油和頁巖氣的開發,使得頁巖油氣成為國際能源界的“博弈改變者”,預計2020年美國能源自給率將突破85%。隨著“鹽下油”勘探技術的進步,巴西近幾年發現多個海上大油氣田,到2020年,巴西的石油日産量或將達到沙特的55%。

  換句話説,位於世界石油版圖中心的中東地位已被動搖,正在實現向美國、加拿大和巴西為軸心的美洲方向的轉移。頁巖油氣的開發,有可能是美國主導的本輪原油暴跌的最大動力。此外,利比亞、伊拉克等國家因戰亂中斷的原油出口逐漸恢復,國際原油供應進一步增加。世界範圍內原油需求增長乏力,尤其是第二大原油消費國中國的經濟增長正在放緩。世界原油需求前景充滿了不確定性,對油價形成了趨勢性的向下壓力。

  在這場以原油為籌碼的大國遊戲中,主流觀念均認為美國用原油打壓俄羅斯。美國是大玩家,俄羅斯、伊朗等石油輸出國成為輸家,中國、日本等原油進口國則是利大於弊。世界最大原油出口國沙烏地阿拉伯,不再像以往通過限産穩定或提升油價,反而利用低成本優勢,開打價格戰,捍衛市場份額,遊戲規則更變得複雜。

  中國能源之路

  藏在新聞聯播裏的利好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的崛起啟動了全球原油長達10年的價格上漲週期。2003年,油價從每桶25美元,漲到了2006年5月的75美元元,經過一年的高位整理後,從2007年起,一口氣從70美元飆至147美元。在2008年以前,國際市場之所以不斷地炒高能源價格,一是在炒作所謂能源枯竭論;二是看準了中國能源市場對外依賴度越來越高。而從目前的能源發展軌跡看,這條能源之路重新找到了健康的方向:控制消費總量、加快升級轉型、調整能源結構、加快戰略儲備。

  在近期的原油暴跌中,還有一條有趣的頁巖氣新聞,被淹沒在海量般的資訊裏。10月,央視在新聞聯播中披露了我國頁巖氣開採核心技術取得的重大突破:我國成為繼美國和加拿大之後,第三個使用自主技術裝備進行頁巖氣商業開採的國家。目前,國家已經明確將頁巖氣勘探開發確定為戰略性新興産業,規劃2015年全國實現頁巖氣産量65億立方米。雖然産量不高,但其戰略性意義不容小覷。

  中國農業銀行顧問何志成的一番話,似乎點破了其中的寓意:中國是不是真有頁巖氣,能不能實現自主開發,對國際能源市場的影響極大。短期看,這種可能性使國際市場炒家不敢輕易地爆炒能源價格;而從中長期看,一旦中國自主開發頁巖氣的消息被官方證實,國際油價還將走跌。他最後指出,一旦能證明中國能以低於80美元一桶的價格實現頁巖油、頁巖氣的自主開發,國際能源市場格局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