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亞太自貿區未來新格局 TPP、RCEP競相擴員
- 發佈時間:2014-11-13 01:0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孫業文
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二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已落下帷幕,啟動亞太自貿區已成現實。
亞太地區的成員,不管國家貧富、地域大小,在這盤棋局中,都想要主動參與規則制定,而不是被動捲入。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總統奧巴馬在會議的主場期間,跑到美國駐華大使館關起門來和《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其他11個成員(也是APEC成員)開閉門會議,加緊推進談判。
此外記者獲悉,中國也邀請了孟加拉國、柬埔寨等非APEC成員的東盟國家高層,在APEC會議期間舉行高規格會談,並且會後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立刻飛往緬甸出席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由東盟十國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包括中國在內,有11個APEC成員。其中新加坡、澳大利亞等6國具有TPP和RCEP雙重成員身份。
11月11日,南開大學APEC研究中心主任劉晨陽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從某種程度上來説,TPP和RCEP這兩個亞太地區最大的區域安排,誰先完成擴員,誰就基本建成亞太自貿區的雛形,並取得區域的主導地位。
美國主導TPP談判/
北京APEC會議啟動了亞太自貿區實質性進程,接下來APEC成員需要花2~3年的時間做亞太自貿區戰略性(可行性)研究,得出“亞太自貿區可行”、“各成員政府應從官方層面去推動”的結論後,從程式上,APEC成員可將可行性研究報告提交各自國會批准授權,政府才能啟動談判。
雖然亞太自貿區真正落實,還需要好幾年的時間,但關於其路徑猜想,一直都沒有偏離過TPP和RCEP。
美國主導著TPP談判,其中包括APEC12個成員在內,但不包括中國。
根據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以下簡稱“國經中心”)《關於TPP問題的研究》,奧巴馬政府第二個任期內最重要的經濟目標,就是結束TPP談判,取得國會批准。
亞太地區對美國來説非常重要,能為美國奧巴馬政府實現出口翻番提供巨大市場潛力。美國商品服務進出口約30%來自亞太地區。
TPP的前身是2005年新加坡、汶萊、智利和紐西蘭4個APEC成員締結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P4)。
2008年2月,美國高調宣佈加入P4;2009年11月,奧巴馬政府將原P4正式更名為TPP。
根據國經中心的報告,與過去國家間和區域FTA(雙邊自由貿易協議)不同,TPP談判文本不只涉及了自由貿易(減少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更主要增加了解決邊界內問題的“戰略合作”內容,包括商品或投資進入一國後的經營環境,如國內規章制度、技術貿易壁壘以及資本賬戶和金融自由化等。
自2010年越南正式成為TPP成員後,美國決定不再設TPP觀察員。此外,新加入成員不能享受第一批的9個創始成員集團(P9)的同等權利。新成員須接受P9已達成條款,並且未來談判中,只要P9達成一致就可結束談判,而無須新成員同意。
對於新申請加入的成員,須先與現有TPP成員逐一開展磋商,解決其重大關切,並獲所有成員一致同意。
根據國經中心報告,作為談判紀律,TPP談判人員不能直接與中國接觸,直到完成談判。對現有成員中推薦中國加入TPP談判的,要求其承擔責任。
國經中心報告顯示,美國通過TPP現有成員創建一個 “內部市場”和供應鏈。日本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加入之後,TPP內部市場和供應鏈規模達到27萬億美元,約佔全球經濟總量近四成,佔世界貿易總量近三分之一。然後,美國通過TPP“內部市場”和供應鏈,實施“去中國化”戰略。
美國認為,21世紀初中國經濟崛起的十年,加速亞太大市場“去美親中”態勢,成為美國“失去的十年”。
美國實施“去中國化”戰略的效果,可從“中美經濟脫鉤”現象初見倪端。2012年,美國從中國進口消費轉向國內“進口替代”;從中國“進口轉移”轉向墨西哥、越南等新興市場。中國對美出口占出口總額比重不斷降低,從2002年22.87%的峰值,已下滑到目前約15%水準。
TPP談判均不考慮參與談判國家的發展狀況,採取所有參與方“一刀切”接受高標準的原則,試圖通過縮小談判範圍以降低談判難度,先達成小範圍協議,然後逐步擴大化,推廣到整個APEC21個成員體,最終實現亞太自貿區。
出路在於擴容或融合/
當然,TPP並不是實現亞太區域一體化唯一路徑。RCEP也是實現亞太區域一體化的路徑。
RCEP是東盟主導建立的16國統一市場FTA談判,涵蓋17.23萬億美元GDP,約33.5億人口,成員有東盟10國和中國、日本、南韓、印度、澳大利亞和紐西蘭。
現實上,RCEP與TPP規模匹敵、平行並存。
亞太自貿區一直被探討認為,會在TPP或RCEP的基礎上擴容或融合,最後擴成亞太自貿區。
“官方不會作這種導向性的説法。”劉晨陽説,從學界來看,如果重新再啟動一個談判困難很大,而且成本高、效率低。“如何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地來推動實現亞太自貿區?比較可行的是,充分利用亞太地區已有的區域安排和自貿協定。這是一條理性的路。”
所以,劉晨陽認為,不論是TPP還是RCEP作為實現亞太自貿區的路徑,大方向有兩個,一是擴員:在現有基礎上繼續增加成員,成員增加到十七八個時,亞太自貿區的雛形其實已經就形成了。如果擴員的效果不是很明顯,第二個方向就是對接、融合。
對於如何“選邊站”,許多亞太國家心態矛盾,一方面希望美國平衡中國快速增長影響力,另一方面希望搭上中國經濟飛速發展順風車,採取 “安全上依賴美國,經濟上依賴中國”立場,不願在美中之間“選邊站”,採取既是RCEP談判國、又是TPP談判國雙重身份。
對於新加坡、澳大利亞等6國,既是RCEP成員,又是TPP成員,國經中心認為,這正是建立RCEP和TPP互通互聯的基礎,“RCEP和TPP本質上是互補的,完全可以相互借鑒。RCEP比TPP更大、有著更實際的基礎;而TPP在議題範圍、準入門檻、自由化要求等方面明顯高於RCEP。”
國經中心尤其建議應該加快推動構建中美FTA,認為加快推動構建中美FTA,不僅可以成為新型大國關係“壓艙石”,還可以為中國適時主動加入TPP做好談判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