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世界增長貢獻率超過美國
- 發佈時間:2014-10-13 07:45: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王斌
中國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日前表示,在當前世界經濟復蘇脆弱又面臨重大挑戰的環境下,中美是促進全球經濟復蘇的兩大亮點,中國對今年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最大。專家認為,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新興市場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長期保持穩定,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升。特別是在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中,中國經濟率先實現回升向好,成為促進世界經濟復蘇的重要引擎。
經濟貢獻率達1/3
“上世紀90年代,新興市場國家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25%;2000年到2007年,貢獻率不斷提高,危機發生後再次提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秘書長林建海表示,金融危機後,新興市場國家對全球經濟貢獻率達3/4,中國經濟的貢獻率達到1/3。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對本報記者説,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中國製造為全世界提供了大量商品,尤其是為低收入國家、低收入群體提供了物美價廉的現代消費品。同時,具備強大的效率和成本優勢的中國製造,有效地抑制了美國等進口國國內的通脹壓力。
二是中國提供了全球第二大且連續10年以上增長
最快的進口市場,為其他眾多貿易夥伴提供了對華出口、搭乘中國經濟快車的機會。三是中國日益擴大的海外投資為越來越多的國家彌補了資本缺口,十多年來,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對華貿易和中國直接投資拉動。此外,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海外工程承包國。中國近30年發展起來的基礎設施建設模式、技術是全世界最高效的,通過引進中國工程企業,眾多國家的基礎設施有了巨大改進。
穩定經濟造福全球
“中國採取了負責任的宏觀經濟政策,大大改進了世界經濟的穩定性。”梅新育説,中國更有決心和勇氣採取忍受一時痛苦卻能換來長久發展的政策措施,而較少採取跟風政策加劇世界經濟波動。在東亞金融危機期間,人民幣不貶值而日元貶值,中國經濟的東亞穩定器作用凸顯;2008年以來,美國次貸危機演變為全球性金融危機,中國成為世界經濟穩定器。
專家認為,面對經濟下行壓力,中國並未採取大規模刺激政策,沒有放鬆銀根和擴大赤字,而是強力推改革,實現了經濟平穩健康發展。“中國經濟結構改革已經開始奏效。”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考希克·巴蘇認為,隨著勞動力成本的提高,製造業在中國經濟中的比重慢慢下降,服務業的分量逐步提高,這有利於中國逐步轉向消費驅動的經濟結構。
“隨著結構調整的推進,上半年第三産業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0%以上,在吸納就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朱光耀表示,中國目前已經基本實現年度新增就業目標,全年經濟增長7.5%左右都屬於穩定健康的區間,符合中國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達標的關鍵在於堅定不移推動全面改革。
IMF最新發佈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下調了大多數發達經濟體今年的增長預期,但維持了對中國經濟今明兩年增長7.4%和7.1%的預期。
市場巨大開放互利
“中國經濟增長已進入中高速增長新常態,今後一個時期,很可能圍繞7%-8%的水準增長。”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王一鳴指出,從國際經驗看,一國經歷較長時間的高速增長之後,勢必要有一個經濟減速或者調整過程。中國目前7.5%左右的增長率仍然是比較可觀的。
“中國擁有巨大的市場。”商務部部長高虎城強調,當前,在全球經濟低迷的大背景下,市場已成為稀缺資源,在多雙邊、自貿區、貿易摩擦等談判中,最核心的是爭奪市場。中國的市場不僅規模巨大,而且有著很大的發展潛力,市場環境更加公平和開放,這是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巨大優勢,也是中國經濟平穩發展的底氣。
“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但良好的經貿關係取決於貿易雙方的態度和做法。”梅新育提醒説,在各國産業結構不同以及國際分工較為明確的情況下,擴大開放及經貿往來的關鍵在於平等互利。聽任本國利益集團綁架貿易政策,或戴上有色眼鏡對商業事務進行政治化的觀察和解讀,甚至採取美式強制做法干涉貿易夥伴有關政策的做法,均不可取。中國投資和企業將會擇木而棲,和願意開放互利的貿易夥伴一道,共同把市場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