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新聞 > 國際經濟 > 正文

字號:  

英媒:水資源短缺在中國不僅是經濟問題

  • 發佈時間:2014-10-11 11:06:34  來源:環球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孫業文

  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歐美經濟發展停滯甚至下滑,中國經濟卻持續發展。或許並非人人了解,中國經濟發展植根于農業。農業發展促進了廣大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農民富裕了,就搬到鄉鎮和城市居住,促進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高樓大廈的建設。與此同時,中國農業經濟也沒有放慢發展腳步。儘管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經濟發展更依賴於工業而非農業,但中國依然養活了全世界20%的人口。

  不過,農業發展、尤其是乾旱北方灌溉型農業的發展需要水。隨著其他行業的迅速崛起,水資源短缺問題成了硬傷。這種局面讓中國執政黨陷入兩難境地:如何在確保糧食生産和農民收入的前提下,緩解城市和工業發展迫切需要的用水問題?

  從全球範圍來看,大約70%的淡水用於農業灌溉,工業和家庭用水約佔20%,發電用水約佔10%。在經濟不斷發展的局面下,水資源分配不僅具有經濟意義,還具有巨大的政治意義。單純從經濟角度來説,水資源應該分配到最有價值的産業——農業顯然不是。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國,確保共産黨執政和搞好農民福利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進退維谷之間,中國執政黨認識到應將注意力轉移到管理方面。確保“每滴水養活每棵作物”的原則是關鍵。中國農業生産率自1990年以來增加一倍多,總灌溉面積增加30%以上,每人平均糧食産量提高約10%。同一時期,灌溉用水準均每公頃下降超過20%。

  儘管取得進展,農業用水仍佔總用水量的60%以上。嘗試不同改革方案,看看哪個方案起效,這種做法在中國很常見。例如,為緩解黃河下游工廠缺水問題,內蒙古計劃把農業灌溉節約下來的水供應下游工廠使用。另有政府官員嘗試建立水銀行,購買“用水權”供乾旱地區和用戶使用。

  中國要想解決用水問題絕非一朝一夕之事。如果不管不問,水資源短缺和污染問題不僅危害食品安全和經濟發展,還會危及共産黨的執政地位。當然,目前已經取得一些進展。改革也要平衡各方面利益,尤其在涉及農民利益和食品安全面前,改革更要謹慎開展。水資源的合理分配、收支平衡將決定中國能否養活自己、經濟能否持續騰飛、同時保護生態環境。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