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2日 星期六

財經 > 新聞 > 地方經濟 > 正文

字號:  

學者探討中國開發區“三十而立”路向何方

  • 發佈時間:2014-09-15 19:09: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孫業文

  2014中國城市規劃年會目前正在海南海口召開,與會許多專家學者對“三十而立”的中國開發區未來走向表示關切,並倡議,開發區政策在新時期必須重新評估,回歸開發區促推改革開放的宗旨,由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

  30年前,深圳蛇口工業區成為中國境內第一個開發區。開發區成為中國改革開放重要標誌模式之一。30年後,開發區在中國遍地開花。截至今年7月,國家級的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保稅區、出口加工區、邊境經濟技術開發區共有421家,其他國家級開發區57家。省級開發區1170個,還有大量市縣甚至鄉鎮自行設立的工業園區。

  中國開發區名目繁多,包括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保稅區、自由貿易區,以及城市新區、邊境經濟合作區、國家旅遊度假區、留學生創業園、大學科技園等。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規劃歷史與理論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王興平表示,開發區作為推動改革開放、技術創新的載體,推動了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促進了中國經濟增長。但是,開發區的成長歷程中也一直伴隨著爭論:從早期的發展道路的是與非、發展貢獻的多維認知,不同投資主體的國民化待遇、産業功能與城市功能的關係等,及至開發區規模大小、效益高低,産業層次與新的産業空間,就業與居住的平衡問題等。

  值得關注的是,許多地方政府以開發區的名義大面積徵用土地,成為土地財政的“幫手”。另一方面,近年一些開發區因諸多因素開而不發,地産商乘虛而入開發“産業地産”,這些都使開發區發展備受詬病。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王緝慈上世紀80年代始比較研究國內外開發區。她坦言,國內開發區多是地方政府為主導的投資行為,易出現追求短期利益,政績驅動,過度開發。另外,地方政府可能利用權力提供地價、稅收、特許經營權等優惠尋租、設租,滋生腐敗。她對近年西部不發達地區仍以政府行政命令大規模開辦開發區表示擔憂,在全球經濟動蕩的時代,産業園區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隨著科技創新,區位可替代,開發區可能空洞化。

  多位學者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應對目前的開發區政策進行評估。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趙民表示,政策是有週期性的,應通過評估明確政策的終止或調整。他認為,目前一些國家開發區政策含金量已不高,可作為地方政策,把開發區當作地方深化改革的先行區、經濟增長的核心區,實現地區的二次改革。

  新加坡邦城規劃顧問有限公司中國區總裁、總規劃師陳啟寧親歷蘇州新加坡工業園區的籌建和發展。他稱,30年前,中國開發區以工業、外資、出口為主。30年後有了質的飛躍:優秀開發區以現代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並重;利用境外投資和境內投資並重,體制機制活力增強,園區發展成為以産業為主導的多功能綜合性區域。

  陳啟寧表示,未來中國開發區有五方面的走向:政府主導轉向市場主導,政府完善公共行政管理,扶持現代服務業,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

  還有多位專家認為,中國許多領域尚有進一步改革開放的空間,這使未來開發區擁有了生存空間,而創業和創新環境是園區發展的關鍵。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