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GDP,你知道多少?

  • 發佈時間:2016-02-11 19:01:55  來源:羊城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新的一年年初,各國、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都忙著統計上一年度的國民生産總值,也就是常説的GDP。但GDP究竟是個啥東西?GDP是怎麼算出來的?GDP是如何分配的?GDP越多越好嗎?傳統的GDP統計有哪些缺陷?如何改進這些缺陷?本文就分析這些問題,幫助讀者正確認識GDP。

  1 GDP概念由美國人于1934年提出

  1934年,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家西蒙·史密斯·庫茲涅茨在給美國國會的報告中正式提出GDP這個概念,1944年召開的聯合國貨幣金融大會(佈雷頓森林會議)決定把GDP作為衡量一國經濟總量的主要工具。

  GDP的英文全稱是“Gross domestic product”,我們慣用的漢語譯名“國內生産總值”與英文原文有出入,英文GDP的字面意思是“地區內部生産毛值”,指在一定時期內,在某一指定地區合法産出的所有最終産品和服務的市場價值總和。

  如果指定時期是一個月,那就是月度GDP;如果指定時期是一個季度,那就是季度GDP;如果指定時期是一年,那就是年度GDP。如果指定地區是一個國家,GDP毫無疑問就是“國內生産總值”;如果指定地區是一個省,GDP就是省內生産總值;如果指定地區是全球,GDP就成了“世界生産總值”了。

  GDP統計的是合法生産的産品或提供的服務,像制毒販毒、販賣人口、非法性交易、貪污受賄、盜竊等非法經濟行為就不計入GDP。作為第一次産業的農業和作為第二次産業的工業一般是生産有形的物品,如農作物、畜牧産品、漁業産品、煤炭、房子、道路、汽車等,而作為第三次産業的服務業一般提供無形的服務,如商品的批發零售、交通運輸、住宿餐飲、資訊諮詢、金融服務、文教衛生、文化娛樂等。通常來講,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經濟越發達,服務業在GDP裏的份額就越大。

  為節省篇幅,下文提到的“産品”均含“服務”。

  GDP統計的是最終産品,就是防止在産品生産過程中的重復統計。例如,建造的一所房子最終銷售價格是100萬元,GDP裏就增加了100萬元,建造房子的鋼材、水泥、陶瓷、玻璃、木材等建築材料的生産過程就不再統計,不然就與房子最終銷售時的房價重復了。

  國民經濟核算除了GDP這個指標外,還有個GNP,即“國民生産總值”,它是指一定時期內使用本國生産要素生産的最終産品的市場價值總和。GDP與GNP的區別在於,如果統計的是國家的,GDP是在本國領土上生産的所有産品,像美國的蘋果公司,雖然是美國企業,但它在中國領土上的産值就計入到中國的GDP裏。

  根據近日上海市稅務部門公佈的數據,上海煙草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762.03億元的納稅額位列第一,交通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則憑藉137.1億元的納稅額居第二位,蘋果公司以64.46億元的納稅額排名第三位,比寶鋼股份有限公司31.23億元的稅額多出一倍。我們大致按17%的增值稅計算,蘋果公司在上海地區貢獻的GDP大約有379億元。但對美國來説,這379億元進入不了美國的GDP,但扣除付給中國勞工的工資和土地租金等利用中國生産要素創造的産值部分,就可計入了美國的GNP了。

  可見,GDP只按地區劃分不按國籍劃分,如果中國統計GDP,不管哪個國家在中國領土上開辦公司,這些公司生産的産品都計入中國的GDP。而GNP正好相反,它只按國籍劃分不按地區劃分,如果中國統計GNP,不管經濟活動發生在世界哪個國家或地區,只要使用了中國的生産要素生産的産品都計入中國的GNP。如果GDP大於GNP,説明外國人在中國比中國人在外國賺的錢多;如果GDP小于GNP,説明中國人在外國比外國人在中國賺的錢多。

  2 如何計算GDP及其增長率?

  生産的目的對企業來説就是為了賣掉産品,但對消費者來説就是為了消費産品。消費者包括居民和政府。房地産開發商賣了一套房子收入100萬元,消費者就為買這套房子支出了100萬元,這100萬元就進入了GDP。由此可見,GDP按收入統計和按支出統計是恒等的。當然,一年內生産的産品並不一定都能賣出去,賣不出去的産品就成了存貨暫時積壓下來,存貨也要按市場價格統計到GDP中,因為它也是在一年內生産出來的産品。

  還有一個問題,一個國家會把自己生産的部分産品出口到國外,出口産品沒在本土消費;同時,一個國家也會進口外國生産的産品供本國消費。在這種情況下,GDP統計應該如何處理呢?很簡單,把産品的凈出口額計入GDP中即可,凈出口額就是出口總額減去進口總額,也就是貿易順差總額。

  還有一些産品既沒被消費者消費,也沒有出口,更沒有形成存貨。如一家企業花8000萬元蓋了一處廠房,這8000萬元的廠房沒有被消費者買去,也沒有出口,也不是存貨,而是作為企業的固定資本用於生産經營,當然也要計入GDP。順便説明一下,在統計時,把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與存貨增加總額加起來統稱資本形成總額。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知道,GDP是居民消費總額、政府消費總額、存貨增加總額、凈出口總額和固定資本形成總額五項的加總。例如,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居民消費242927億元,政府消費86523億元,存貨增加12145億元,凈出口17463億元,固定資本形成總額281639億元。上述5個數字相加,就算出中國2014年GDP為640697億元。

  讀者一定要注意,GDP統計的是當期值,如統計2014年的GDP,只能統計2014年度內生産的産品,市場總價值也要按2014年的價格計算。像股票、古董、二手房等非本年度的産品雖然被不斷炒作交易,但並不能創造GDP,因為它們在過去已經被統計過了。

  現在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因為有通貨膨脹因素,如果只計算GDP的當期值,就無對GDP進行縱向比較。只有從GDP裏剔除通脹因素,各年度的GDP才有可比性。像非洲的辛巴威,2008年的通貨膨脹率高達11200000%,一張鈔票面值印到了100萬億元,上面印著有效日期,過期作廢,在這種情況下GDP增長了11200000%也是零增長。

  所以,政府每年發佈的GDP是當期名義GDP,但計算GDP增長率時就必須換算成剔除通脹因素的真實GDP。計算真實GDP需要一個GDP平減指數,GDP平減指數統計的是全部産品的價格變化情況。把名義GDP除以GDP平減指數就得到真實GDP,真實GDP就可以縱向比較了。

  3 GDP這塊大蛋糕是怎麼分配的?

  從GDP的統計上就可以看出,GDP這塊大蛋糕要由政府、企業、外國和居民四家分享。

  政府主要通過稅收的方式拿走GDP的份額。政府拿走的GDP有的可以用於居民的福利事業,如很多國家的全民免費醫療、全民免費基本養老、從小學到大學的免費教育、對窮人的各種社會福利救濟等。但政府拿走的GDP有的並不一定能改善居民的生活,還會用在其他方面,如國防開支等等。

  企業拿走的GDP份額主要由存貨、固定資本和未分配利潤構成,這些對企業長期發展有利。由於政府的稅收是一定的,企業拿走的GDP過多,勞動者的報酬自然就減少。這是一對矛盾,需要由政府的最低工資法和市場根據勞動力的供求關係來調節。

  外國拿走的GDP份額主要是外國人來華投資拿走的,這些外資企業在中國境內生産的産品都印上“中國製造”的標簽,算進中國的GDP,但很多産品又出口到世界其他國家,中國就成了世界加工廠,這些産品並沒有被國民消費。也就是説,給外國生産的這些産品雖然算進了我們的GDP裏,但並未增加我們的財富,只增加了GDP的數字而已。

  GDP裏剔除政府、企業和外國拿走的份額,剩下的才屬於居民。中國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4年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全國有136782萬人口,這就意味著居民拿走的GDP份額為275848億元,佔GDP總量的43%。需要指出的是,這275848億元的居民可支配總收入不只是勞動報酬,還包括財産性收入等。例如,你開辦企業賺了2億元,炒房賺了6000萬元,其他投資賺了4000萬元,這3億元都要算進居民收入裏。所以説,中國勞動者報酬所佔GDP的份額不會超過43%。

  還有,即使居民從GDP裏拿走的份額很大,但也不一定會增進居民的整體幸福感,因為這裡存在分配是否公平的問題。此外,貧富差距懸殊會激化各種矛盾,政府就要增加維護社會治安的費用,增加居民的稅負,侵佔本應分配給居民的GDP份額。

  4 GDP分有益的和有害的兩部分,不是越多越好

  根據以上分析可知,居民收入佔GDP的份額越大,勞動價值越高,勞動者越有尊嚴,經濟效率也就越高,因為發展經濟的終極目的就是為了增進居民的幸福感。如果創造的GDP被政府、企和外國拿走的份額過大,則留給居民的份額就過小,創造的GDP再多,居民的生活水準和幸福感也難以提高。

  還有,根據GDP的定義,不管是有益的産品還是有害的産品,都被計入GDP。其實,創造GDP很容易。你花10億元建造一座大橋,由於偷工減料,大橋剛建好就垮塌了,拆除大橋的費用是1億元,然後再花15億元重新建造,這座大橋就創造了26億元的GDP。

  根據住建部的研究報告,我國建築垃圾的數量已佔到城市垃圾總量的30%-40%,中國每年拆毀的老建築佔建築總量的40%,建築壽命僅為25-30年。顯而易見,我們的建築業創造的GDP與國外的相比水分較大。假定建一套房子都是創造了100萬元的GDP,可我們的房子只能用28年,英國的房子可以用132年,英國1個GDP頂我們5個GDP。要知道,建築材料的生産屬於高耗能、重污染産業,而處理建築垃圾也會侵佔更多土地並造成污染。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統計,2010年世界平均每産出1美元的GDP排放的二氧化碳為0.59公斤,如果生産效率低下,生産1美元的GDP排放的二氧化碳為世界平均值的三四倍,這就要消耗更多的資源、排放更多的污染,然後再投資去治理污染,又一次創造GDP,可這些GDP不但沒給居民帶來幸福,反而給居民帶來痛苦。

  汽車製造公司生産出的汽車被計入GDP,這當然是好的GDP,但使用家庭轎車的人多了,就很容易發生道路擁堵。堵車也創造GDP,因為汽車擁堵或龜速行駛,會消耗更多的燃油,GDP當然就增加了。堵車産生的GDP就是壞的GDP。

  汽車排出的尾氣嚴重污染環境,政府就要向居民徵收更多的稅來治理污染,這又創造出GDP。汽車尾氣損害了居民健康,生産的汽車越多,就有可能令居民癌症和心臟病的發病率增高,醫療保健支出就越高,這就又産生了很多的GDP。

  如果發生車禍,汽車受損、人員受傷,汽車修理費和醫療服務費用就都進入了GDP。假如傷員傷勢嚴重醫治無效死亡,那殯葬費也為GDP做出了貢獻。

  發生地震、颱風、洪水等自然災害,毀掉大量房屋等財富,但這些不會從GDP裏扣除,而救災所需要的物資和服務,以及重建所需要的資金就都成了GDP。

  所以説,GDP就是個量的概念,它與産品品質無關,也與居民能否享用這些産品無關,越是高能耗,越是偷工減料,越是排放污染,越容易創造出GDP。只看GDP並不能全面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效率和可持續發展能力,GDP增長了也並不代表居民的生活水準就一定能夠提高,如果GDP裏有害的成分多,創造的GDP越多居民反而越遭殃。

  5 盲目崇拜GDP

  是對GDP無知的表現

  目前,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國家統計出來的GDP,根本無法評估一個經濟體究竟産出多少有益的GDP,國民經濟是否安全、健康和可持續發展。中國核算GDP按《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2002)》標準,該體系採納了聯合國1993年《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而目前世界多數國家對GDP的核算已依據聯合國2008年版的SNA。

  由於各國GDP統計不是用同一個核算體系,各國GDP並沒有可比性。A國花800億美元建造的房子壽命30年,B國花400億美元建造了同樣多的房子壽命120年,表面上看A國的GDP是B國的2倍,我們能説A國的經濟比B國發達嗎?能説A國的居民生活品質高、更幸福嗎?雖然A國GDP是B國的2倍,但A國的房子壽命僅是B國的四分之一,如果A國與B國正確比較GDP,A國的實際GDP僅有100億美元!

  正因為傳統的GDP統計存在很多缺陷,國際學術界開始反思GDP的核算方法。法國前總統尼古拉·薩科齊在2008年委任了一個“經濟表現的評價與社會進步委員會”專門研究GDP統計的缺陷及改進方法,該委員會的報告建議用多維度來衡量經濟的發展,例如,留給後代人的實物資産,為未來勞動者提供的教育,為生産力的發展提供的科研,甚至也包括為後人留下的政治制度,因為這對人類社會健康運轉至關重要。

  不丹對GDP的統計就富有創新思想。辛格國王訪問印度時,有記者問他不丹的GDP是多少,不丹國王這樣回答:“我們為什麼要迷戀國內生産總值?我們為什麼不關注‘國民幸福總值(GNH)’?”為了計算“國民幸福總值”,不丹還提出了4個主要支柱、9個關鍵指標和72個不同項目標準。

  不丹提出的“國民幸福總值”受到一些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高度關注,並有一批經濟學家專門從事“國民幸福總值”的研究。在2012年舉行的“裏約+20”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上,聯合國會員國商定必須將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這三個支柱結合起來,以平衡的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給決策提供更好的依據,在國內生産總值以外還應制定更廣泛的指標來衡量進展情況。

  2012年5月,聯合國環境與經濟核算委員會正式頒布了《環境與經濟綜合核算體系》(SEEA)框架白皮書,把自然資源與環境等因素考慮到國民經濟賬戶中,建議各國用SEEA取代傳統的SNA,通俗地講,就是把有害的成分從GDP中剔除,得到“綠色GDP”。目前,一些國家已經採用SEEA體系統計GDP。

  我們舉個例子:假如統計出來250個GDP,裏面可能就有80個GDP污染了環境,30個GDP用於治理污染,15個GDP用於因環境污染患病的居民的醫療費,實際上有價值的GDP為125個,也就是説,按傳統方法統計出來的GDP裏有50%的水分。如果按照聯合國的SEEA體系進行綠色GDP統計,則只有125個GDP。

  2012年12月19日,李克強在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調研座談會上也強調:“如果我們的GDP無法讓人民群眾的收入增長,那GDP增速再高,也是‘自拉自唱’,並不利於發展,也不利於穩定。”

  總之,盲目崇拜GDP是對GDP無知的表現。由於各國並不是在同一個核算體系內統計GDP,嚴格地講,各國GDP並不具有可比性。就是同一個國家的GDP,年度GDP之間的可比性也很牽強,如果靠政府投資拉動GDP,造成産能過剩,透支了經濟潛能,這就吹出了經濟泡沫,在接下來的年份裏必然要壓縮産能,導致很多企業破産倒閉,經濟萎縮。

  所以説,GDP增長過快並不一定是好事,這和股市一樣,“瘋牛狂奔”不會長久,很快就會精疲力竭癱軟下來。所以,儘快採用聯合國的SEEA系統統計綠色GDP,這更能真實地反應經濟發展狀況和居民生活水準。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