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農技推廣20年推廣率不到20% 農民為何不買賬?

  • 發佈時間:2015-05-22 16:19:31  來源:光明網  作者:許偉  責任編輯:王斌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加快新技術、新品種、新農機研發推廣應用。記者近日在山西省聞喜縣調查採訪中發現,當地摸索了很多旱地節水技術,可是推廣率卻並不高。究其原因是什麼?如何解決?請聽中國鄉村之聲記者、中央臺駐山西記者岳旭輝的報道。

  沿著聞喜縣邱家嶺的公路一直往上走,路兩邊都是大片的小麥田,在丘陵上種小麥,這是聞喜縣的特色之一。秦勝利的200畝農田就在這邱家嶺上,他的地與普通的小麥不同,兩行小麥中間的土地拱起,上面覆著一層白色的塑膠薄膜。秦勝利介紹,這個竅門能幫他比普通旱地增收200多斤小麥。

  秦勝利:“看年景了,今年的話應該是600斤以上,而老百姓普通旱地的話,只能有三、四百斤。”

  這項技術叫小麥地膜覆蓋技術,秦勝利介紹説,這項技術是聞喜縣農業技術推廣站在這裡試點推廣的。聞喜縣山地多平地少,75%都是旱地,沒有灌溉條件,通過這項地膜覆蓋技術,能最大效用的利用降雨,而且還不會污染耕地。

  秦勝利:“這個地膜,我們是專人拔掉,不然第二年沒法種了。”

  聞喜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謝海申大學剛畢業就致力於推廣小麥地膜覆蓋技術,如今已經20多年過去了。謝海申説,這項技術是聞喜縣獨有的技術,很是自豪。

  謝海申:“這個是從95年就開始推廣這個技術,這項技術就是實打實的是我們本土技術,就是我們聞喜人民自己發明的。從我們實踐來看,每畝地最少可以增産五六十斤,最多可以增産一二百斤。這個東西它就是越乾旱,增産效果越明顯,越是風調雨順,增産效果越是不明顯。”

  大旱大增産,小旱小增産,謝海申用這十個字來評價小麥地膜覆蓋技術。聞喜縣十年九旱,就沒有灌溉條件怎麼辦呢?當地農委決定,研究一些適合旱地的耕種技術,在陽莊溝播技術推廣基地,這裡的小麥地又與普通的麥地不同。

  謝海申:“它是小麥開溝以後,小麥種在溝底,種麥的時候,小麥在溝底。這個技術是13年,我們就開始實驗了。這個技術在旱地很好,主要是播種的時候,利於抗旱,開溝了,上面的幹土扒開了,小麥種到濕土裏了,容易發芽出苗。”

  地膜覆蓋技術、溝播技術、深耕深翻、增施有機肥,這四項技術是聞喜人民長久以來深受旱情折磨後摸索出來的經驗。然而,現在在聞喜縣這些技術的覆蓋率卻不到20%,這也讓謝海申感到無奈,種糧食比較效益低,無論在旱地裏琢磨出什麼經驗,都不如外出打工賺錢。

  謝海申:“主要是麥子的價錢太低,老百姓把增産的這一點點效益看不到眼裏去,他認為沒意思。一畝地增産一百斤,一斤小麥一塊三,一畝地多收一百三,他還不如出去打工。”

  這點,邱家嶺村的秦勝利深有體會,他介紹説,早在幾年前,村裏人就基本外出打工了,旱地要麼撂荒,要麼承包了出去,他就是承包戶之一。

  秦勝利:“咱們村老百姓有的出去打工了,有的是家裏沒有勞力,把好多土地都閒置了,我們通過集體運作,讓土地不閒置。”

  農業技術推廣率不高是農技推廣普遍存在的問題。相關數據顯示,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35%~40%,真正具有規模的轉化率不到20%,遠遠低於發達國家75%~80%的水準。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孔祥智認為,在我國,農技推廣屬於行政性推廣,是“自上而下”進行的。這樣的推廣方式具有十分明顯的政策導向,但是卻無法針對各地區不同情況完成推廣任務。孔祥智認為,農業技術會不會為農民所用,要從成本和收益兩個方面來平衡。比如聞喜縣的薄膜覆蓋技術,光薄膜一畝地就得花費50塊錢的成本,如果再算上人工,老百姓不接受也是情有可原的。

  孔祥智:“農民採納不採納某項技術,他一定要考慮成本和收益的,我知道,目前北方種一畝小麥,純收入能到三五百塊錢就不錯了,聞喜屬於山區就更少了。如果成本達到兩個工,就是200塊錢,你再算算物質成本,老百姓肯定就不幹了。”

  在農業推廣體系建設上,孔祥智建議,可以利用像種糧大戶、專業合作社這樣的新型經營主體來推廣,把好的技術真正用在刀刃上。

  孔祥智:“我覺得如果一些新型經營主體,他把土地流轉來了後,就會有投入了,他得不到收益就會虧本,他就會採納這些新技術。所以技術推廣,要看農民收益,這是基本原則。”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