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全球經濟:尋找新動力 走出“新平庸”

  • 發佈時間:2014-12-23 00:31:33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2014年以來,在經濟增長不明朗的情況下,全球經濟繼續呈現不均衡發展態勢。發達國家中,美英經濟已經取得較好增長,歐洲和日本的復蘇則存在挑戰,而新興市場國家總體增長率有所下滑。

  經濟延續低增長

  各經濟體在不同的增長態勢下,呈現出一種共性,即繼續延續低經濟增長和高失業相伴的特徵,這種特徵不僅在許多發達經濟體國家有所體現,在發展中經濟體中也同樣存在。

  這種狀態,五年前被美國埃裏安稱之為“新常態”,近來又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是一種需要盡力避免的“新平庸”。“新常態”曾在多個領域有不同的詮釋,在全球經濟這個範疇內,它和“新平庸”的內涵基本相同。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今年10月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把對2014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下調至3.3%,低於一年前預期的3.7%。經濟增長率預測下調的情況在過去三年中數度出現。報告還指出潛在增長率下調的情況已經出現。

  從各國表現看,2014年全球經濟仍然在復蘇之中。英美的增長和中國的穩定令人鼓舞。不過,歐日的經濟復蘇乏力也十分明顯。最大的新興經濟體中國已經從高速增長進入中低速增長的“新常態”,拉美、俄羅斯經濟表現都不理想。新興經濟體總體增長水準仍高於發達國家,但低於高漲期的水準。

  週期抑或“平庸”?

  “新常態”概念提出至今已有數年,對此各方認識不一。不過這幾年間全球經濟的增速確實無法和危機前相比。當時的美國白宮首席顧問薩默斯曾認為,美國經濟不會出現“新常態”,但事實上美國經濟復蘇的不溫不火也困擾了美國人多年。從現在的表現看,美國經濟在某段時間內實現快速增長並非沒有可能,但是卻很難想像這種快速增長會成為美國經濟區別於其他大部分經濟體的一種常態。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和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全球經濟正處於轉捩點,今年經濟增長預期為3.2%,低於IMF的預測一個百分點,明年也可能只有3.3%。他認為,發達國家主要存在的是結構性問題,但其政策往往落于短期措施,因此效果並不好。而發展中國的幾大週期已經同時結束,經濟進入較以往低的增長階段。這種情況還將持續一到兩年。不過,對於“新平庸”的説法,張宇燕有不同看法,他認為,從經濟增長速度看,這個階段略顯“平庸”,不過從積極的方面看,全球經濟還在復蘇,目前正處於鞏固期,這個階段的增長顯然難有亮麗表現。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蘊嶺日前表示,從2008年起世界經濟進入低速調整期,估計還要三五年才能走出調整期,而各國時間不會同步,美國的調整更快一些,歐洲要慢一些,新興經濟體可能更慢一些。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國際經濟學教授、世界經濟學會副會長雷達則對記者表示,“新常態”一詞過於濫用,全球經濟已經經歷了高漲期,必然會進入一個相對緩慢的增長衰退期。

  中銀香港高級經濟研究員王春新撰文認為,全球經濟陷入“新平庸”增長狀態,增速不到2000年至2007年正常時期平均的4.7%,更低於2004年至2007年繁榮時期平均的5.2%,並造成國際貿易增長也難以“正常化”。不過,隨著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增長差距進一步縮小,形成雙軌拉動經濟的格局,外需不均衡的狀況將有所緩和,而全球增長動能也將更為均衡。

  尋找新動力 重建新秩序

  面對揮之不去的低增長、高失業、高負債怪圈,各方都希望能找到一條道路走出困境。

  IMF公佈其《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時,總裁拉加德表示,世界經濟正面臨拐點:要麼一直維持低增長現狀進入“新平庸”時代,要麼制定大刀闊斧的改革政策,加快增長,增加就業,獲得“新動力”,從而走上一條更好的路。顯然,全球經濟需要新的動力,以避免經濟活力被扼殺。

  不少機構組織都對此進行了探討。IMF開出的藥方是各經濟體的政策制定者應當調用所有可能的政策工具來應對風險並提振需求。拉加德建議在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基礎設施投資三個特定領域採取行動。她對於增加基礎設施投資表現出信心。她還讚賞APEC會議的議題可以幫助全球經濟應對“新平庸”狀態,各國應在基礎設施投資、推進區域貿易協定等方面加強政策協調。根據IMF今年10月的報告,新興與發展中經濟體基礎設施供給明顯不足,而發達經濟體的現有基礎設施則逐步老化。目前全球基礎設施投資僅為危機前水準的80%,運輸和能源瓶頸制約著經濟增長。

  G20今年的一系列會議也把經濟增長列為一個重要議題。G20財長及央行行長9月會議發表了包含世界經濟“正面臨慢性需求低迷”這一表述的聯合聲明。布裏斯班會議則確定了量化經濟增長目標並開出“處方”。為了達成今年2月在雪梨召開的G20峰會上敲定的推動世界經濟增長2%的目標,各國在增長戰略上做出了相應的表態。據IMF和OECD測算,如果本次峰會批准的《布裏斯班行動計劃》能夠完全實施,G20各國今後五年將在現有估計的增長軌跡之上另外增加2.1%的增長,這意味著全球經濟規模和就業機會的額外增長。不過G20成員國提出的近1000條政策措施,其中800多項是新出臺的,意味著實現上述目標的難度和不確定性加大。

  對此,張宇燕表示,發達國家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已經用得差不多,繼續刺激空間不大,效果也不一定好,應該找到新的增長點。他認為,盲目擴大投資可能造成新的産能過剩,於事無補,不如大力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此外,需要加大結構改革力度,並且鼓勵企業創新,從而獲得長期經濟增長。他還認為,消除自由貿易的障礙和壁壘,讓生産要素在全球統一大市場中流動起來十分重要。

  雷達則認為,靠個別國家經濟增長無法將全球經濟帶出困境。目前的問題是,各國忙於制定自己的經濟政策,而主要經濟體之間的經濟關係則處於割裂狀態,造成如美英經濟增長較好,而日歐經濟增長較差。他認為,應該像上世紀29年到33年的大危機後一樣,重新尋找恢複國際經濟秩序的新手段。目前,美國和中國所倡導的新秩序指向並不相同。比如美國主導TPP,而中國正在大力推崇“一帶一路”。全球經濟很難在短期內走出“新平庸”。

  上海社會科學院“一帶一路”課題組長孫震海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事實上,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建設,正在為世界經濟注入新的活力,併為其未來發展勾畫了一幅新藍圖。就其終極目標而言,“一帶一路”將實現沿線國家的富裕和穩定。沿線國家情況並不相同,少數國家已經具備了相當的發展基礎,進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大多數國家尚處於工業化的初期階段,還有不少國家則處在發展尚未起步的狀態。通過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這些國家和地區可以實現合作共贏。對於世界主要經濟體來説,“一帶一路”建設同樣是一個共用市場和發展機遇的好機會,它將為國際産業界,乃至整個世界經濟發展帶來良好機遇。

  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李長久撰文表示,全球各國惟有協力解決地緣政治危機對經濟的衝擊,防範新的全球金融危機,遏制貧富差距加大,深化全球治理改革,加強國際合作,才能共同促進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