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01日 星期三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貨幣政策將進入存量調整時代

  • 發佈時間:2014-11-20 00:31:40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張茉楠  責任編輯:王斌

  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要增加存貸比指標彈性,這意味著在內外部環境出現重大變化背景下,中國貨幣政策將進入存量調整時代。

  事實上,貨幣政策取向正在做出新的調整,其方向主要是“補缺口”而非“總量放鬆”。放眼世界經濟,全球金融正在開啟新週期,隨著QE退出,美元進入強勢通道,中國外匯流入將出現縮減甚至負增長,從而對基礎貨幣産生“抽血”。所以,央行應盯住“流動性總水準”,在操作過程中,貨幣政策不應排斥總量工具,降準降息也都應視為可選擇的政策工具。

  在這樣背景下,央行主要貨幣政策目標似應是降低社會尤其是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未來我國需要逐步確立以利率為仲介目標的貨幣政策體系,加強貨幣政策對短期、中期和長期利率的引導,有效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利率框架不妨以“短期利率走廊+中期政策利率”為框架,主要通過公開市場操作、降低正回購利率等引導貨幣利率下行,但相對於短端利率,中期政策利率對降低社會融資成本至關重要,因此,需要不斷創新完善政策工具箱,PSL、MLF甚至LLF等引導中期政策利率的新型工具需要進一步推出。

  貨幣調控定向寬鬆和結構寬鬆仍存一定擴容空間。需要進一步加強貨幣政策、信貸政策與産業政策協調配合,在重點發展産業領域要保障適度流動性,實施定向、定量、定期寬鬆。特別需要採取創新融資工具,鼓勵金融機構加強和改善對創新型企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高新技術産業化基地信貸支援,加大定向支援力度;確保實現小微企業貸款增速和增量“兩個不低於”的目標,不折不扣地將定向寬鬆政策落到實處。

  調整存量貨幣是未來貨幣政策的重要方面,增加存貸比彈性就是重要方面。在商業銀行體系中,需要以新指標替代存貸比考核來增強貨幣政策效率。隨著金融市場化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將存貸比作為防範流動性風險考核指標,不僅起不到防範流動性風險的作用,反而還成了束縛商業銀行貸款發放的“枷鎖”,削弱了商業銀行對實體經濟的支援,改革存貸比考核勢在必行。

  改革主要思路是“降低分子,擴大分母”,未來可以考慮存款端增加穩定性較好的金融工具款項,比如同業存款、同業存單、創新類金融産品等主動負債工具,其流動性接近於存款性質,可計入分母;在貸款端比如再貸款、小企業專項債等與資金來源相匹配的貸款應從分母中扣除,這樣將大大提高貨幣存量,顯著增強貨幣政策實施效果。

  此外,在央行體系中,需要優化央行資産負債表結構。隨著國際收支趨於平衡,以及前些年受制于匯率和結售匯制度安排的被動投放,外匯佔款壓力已經減輕,我國貨幣供應條件正在發生重大變化,需要調整央行資産負債表規模和結構,增加和調整國內資産規模和資産組合為實體提供流動性。建議適當創造“債券池”來對衝“貨幣池”水位下降。擴大國債的發行規模,增加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國債持有比例。我國國債負擔率為20%左右,遠遠低於國際上60%的警戒線,國債發行空間充裕。

  此外,必要時不妨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央行可以越過商業銀行成為“第一貸款人”,直接通過銀行承兌匯票和商業承兌匯票貼現來為企業提供資金流,也可以借助金融機構向實體經濟進行信貸支援,完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