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4日 星期四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中歐高附加值貿易産品糾紛化解意味著啥

  • 發佈時間:2014-10-22 07:55: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李松濤  責任編輯:王斌

  一年多來的雙反調查終於畫上圓滿的句號。

  布魯塞爾當地時間10月18日,歐盟委員會貿易委員德古赫特在第28屆中國-歐盟經貿混委會上表示,中歐雙方為無線通信設備反補貼案妥善解決找到了方案,歐方承諾立即啟動撤銷無線通信設備反補貼案內部程式。

  “通信設備的反補貼調查被終止,對中歐雙方來説都具有標誌性意義。”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歐洲部主任崔洪健説,通信設備既涉及貿易,又涉及投資,這個問題的解決為今後中歐貿易、投資糾紛的解決打下了基礎。

  對中國企業是利好

  所有觀察者的目光都落在了華為、中興兩家企業身上。中歐之間就通信設備貿易的紛爭,毫無疑問都影響著這兩家中國企業。

  第一時間,華為就回應説,該企業一直在全球市場秉承公平競爭的原則,並通過以客戶為中心的創新策略,以及高品質的産品、服務和解決方案實現了業務的穩定增長,贏得了客戶的信任。“尤其是在歐洲,我們致力於加強與當地客戶和合作夥伴的溝通,共同促進歐洲ICT産業的發展”。

  中興通訊則對中歐電信爭端的和解表示歡迎。該公司認為,此舉對中興通訊具有積極意義。中興通訊會一如既往地積極參與歐洲通訊基礎設施建設,增進與客戶及夥伴的信任,繼續加強歐洲電信合作,通過合作共贏共同構建和諧的電信生態圈。

  “這個反補貼案的撤銷絕對是好事兒。”北京郵電大學教授闞凱力告訴記者,華為、中興的産品已經遍佈全球,談不上對某個地區市場的傾銷,只能説是物美價廉。

  數據顯示,早在2013年,華為、中興兩家企業在歐洲的市場份額已經達到20%。這樣的市場表現讓歐洲緊張。

  2013年年初,歐盟貿易專員德古赫特就提出,華為和中興應該將其出口商品的價格上調29%,以此降低這兩家中國電信設備供應商在歐盟27國的市場競爭力。同時,歐洲設備供應商應該獲得中國電信市場30%的份額。

  這一年5月,歐盟原則上決定對産自中國的無線通信網路與關鍵設備展開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

  中興通訊相關人員告訴記者,過去幾年,歐洲經濟遇到了很大困難,歐債危機讓當地典型運營商陷入“錢緊”的狀態,中興在歐洲同時開展了通信設備和智慧手機的銷售。

  按照這位工作人員的介紹,目前中興在德國、荷蘭、奧地利都擁有全國性的3G網路,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也有一個分公司。今年年初,中興還收購了阿爾卡特朗訊的一個部門,其提供的e-plus網路已經是德國排名第三快的網路。

  “但是在智慧手機的銷售上,市場並不是很好。”這位工作人員説,歐洲撤銷對華通信設備反補貼案,對中國的通信公司來説肯定是利好,以前市場有政策壁壘,今後可能就沒有了。但影響有多大,目前還沒有辦法預測。歐洲市場很大,現在也在慢慢復蘇。

  在闞凱力看來,所有人都喜歡物美價廉的商品和服務,此前歐盟對中國通信設備供應商提出的政府補貼調查並沒有充足的證據。儘管歐洲國家要對自己的産業有保護,但市場主體對物美價廉的商品依然有需求。所以,在多種因素作用下,這種反補貼的調查被撤銷。

  成本優勢讓歐洲緊張

  多年以來,歐洲一直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

  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中歐雙邊貿易額達到5591億美元。今年以來,中歐貿易發展勢頭尤為迅猛,1~9月雙邊貿易額達4571.1億美元,同比增長11.8%。

  儘管雙方貿易往來頻繁,但貿易中的摩擦從未停止。

  就在歐洲宣佈對華通信設備反補貼調查之前,歐洲已經就中國出口歐洲光伏産品進行了類似的調查。歐盟針對中國出口的光伏産品一度徵收11.8%的臨時反傾銷稅,該稅率還曾上調至47.6%。

  在中國國家總理李克強的親自推動下,去年8月中歐雙方才就中國輸歐光伏産品貿易爭端達成價格承諾,避免了涉及200多億美元出口的光伏産品遭遇反傾銷打擊。

  “其實貿易就是這樣,越是貿易量大,糾紛就越容易出現。”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副教授龔炯告訴記者,需要用平常心看待貿易糾紛。商業利益總是要吵吵鬧鬧,中歐在光伏産品、通信設備領域的糾紛得到化解,也不意味著未來雙方在貿易中就會一片坦途。

  在龔炯看來,歐盟之所以對中國出口的産品進行類似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就是因為中國的企業之前發展太快。

  “中興、華為這樣的企業發展勢頭太猛,而歐洲傳統的愛立信、阿爾卡特等公司一直在丟市場份額。”龔炯説,歐洲方面擔心,這樣下去會牽扯到就業問題。中國企業的成本明顯低於歐洲企業。

  社會上對中國企業走出去曾有過一個形象的形容:背後有龐大的廉價勞動力和強大的政府。

  正是這樣的特點讓歐洲對中國企業異常敏感。

  “歐洲的市場與中國不太一樣,基本由中小企業構成,對成本非常敏感。”崔洪健告訴記者,而中國企業原本就有成本優勢,再加上一些大中型的國有企業在走出去的時候往往不太在意成本問題,造成歐洲對中國企業非常敏感。

  不僅如此,在短短的幾十年內,中國企業走出去,已經在貿易産品上更新換代。過去,中國出口的商品大多是初級産品,比如服裝鞋帽,但最近幾年,一些高附加值産品也開始大量走向國際市場。

  “數字卡、銅版紙、光伏、通信設備、智慧手機等,都是中國快速成長的出口貿易産品。”崔洪健説,這些領域之前都是歐美國家把持,現在中國企業也能來分一杯羹,而且還有成本、價格優勢,歐美國家自然緊張。

  那麼,中國企業走出去,是否真的影響到了當地的就業問題?

  在採訪的多位專家看來,這個問題的影響並不突出。中國企業要在境外落地生根,同樣要經歷本地化的洗禮,聘用當地員工不可或缺。而且由於當地市場的打開,業務做大,反倒會為當地創造就業市場。

  龔炯告訴記者,就以歐洲為例,中國的通信企業對當地就業的影響非常有限。而且歐洲的通信公司,其主要的就業也不在歐洲,而是在美國。

   “走出去”要反思什麼

  其實,中歐雙方在光伏産品上出現糾紛時,有關通信産品的糾紛就已經出現。

  崔洪健告訴記者,當時的歐盟是把通信産品當作談判的籌碼,如果光伏問題解決不好,就會在通信産品上施壓。

  “現在兩個問題都得到了解決,對今後中歐雙方在貿易、投資上的合作都會産生積極的影響。”崔洪健説。

  不過,對中國企業來説,如何更好地走出去,是當下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在進出口貿易問題上,歐洲、美國也都會對自己的産業有所保護。”闞凱力説,當中國企業進入歐美國家市場的時候,同樣會遇到政策壁壘,儘管一些國家會以反傾銷、反補貼的方式來限制中國企業。

  在闞凱力看來,歐洲吵吵鬧鬧了一年多的中國通信企業政府補貼一事,實際上並不成立,中國的企業是得到了一些政策扶持,但談不上有什麼政府補貼。

  “歐洲很多企業都是國有企業,本身就有各種補貼,美國有些公司甚至是國家入股。”龔炯告訴記者,在政府補貼的問題上,其實各個國家的理解都不相同,很難形成一致意見。

  實際上,這個問題表現得五花八門。比如,中國的企業得到銀行的貸款授信,就會被歐美國家認為得到了政府補貼,但在中國企業看來,這些是正常的商業行為,跟補貼完全沒有關係。

  不過,在崔洪健看來,即使如此,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還是需要反思自己的策略。

  “我們的速度過快,而且市場過於集中,很容易讓對方緊張。”崔洪健説,中國企業如此的海外市場佈局很容易引發歐美市場的過度解讀。

  在崔洪健看來,中國企業走出去,需要尋找一種比較溫和、適應當地的方式。比如尋找當地合作夥伴,將中國産品以融合的方式推向海外市場。這樣的話,不僅能讓當地不那麼緊張,還會讓當地覺得有助於本地經濟增長,對方就沒有理由反對。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待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會看到兩種思路:一種是依靠過硬的産品打開市場;另一種思路則是先大規模佔領市場,後提升産品競爭力。

  在崔洪健看來,國際化不是説一夜之間把對方所有的市場都佔領,而是要更多地體現在産品競爭力上,依靠競爭力來贏得市場。

  也有不同的看法。

  在龔炯看來,中國企業走出去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是,儘量減少本國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

  “一些走出國門的企業要面對的不僅僅是外國公司的競爭,還要面對同樣是本國走出去企業的競爭,這些競爭經常率先在國內企業之間打響。”龔炯説,這樣的競爭造成很多問題,並不利於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的發展。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