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中歐創新合作正當時
- 發佈時間:2014-10-22 05:37: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王斌
創新合作成為李克強總理歐洲之行的一大亮點和看點,也正成為中歐關係發展的新引擎。中歐雙方需要在新技術、新産業、新領域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中歐創新合作不僅可以成為新興和發達經濟體合作的典範,更能夠在機遇與挑戰並存的世界走出互利共贏的寬廣道路,實現知識的倍增、價值的倍增,解決發展的難題,促進共同繁榮
李克強總理剛剛結束的歐洲之行,創新合作作為一條主線始終貫穿其間。從以“共塑創新”為主題的《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到“開放式創新”莫斯科國際創新發展論壇,再到米蘭第五屆中意創新合作周,創新合作猶如顆顆珠寶,成為此行的亮點和看點,也正成為中歐關係發展的新引擎。創新合作有利於將中歐關係從傳統的經貿往來提升至共同創新的新高地,成為中歐合作的新基點,打造中歐合作“升級版”的重要抓手。
作為最大的新興市場國家和最大的發達經濟體,中國與歐盟都面臨著經濟轉型、提升産業結構、創造就業、促進經濟增長等現實問題,創新合作恰恰是化解這些難題的良方,是促進可持續發展與應對經濟社會挑戰的重要途徑。中歐雙方需要在新技術、新産業、新領域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説,“最大”與“最大”交融、一切都有可能,“新興”與“發達”攜手、優勢就會倍增。中歐創新合作不僅可以成為新興和發達經濟體合作的典範,更能夠在機遇與挑戰並存的世界走出互利共贏的寬廣道路,實現知識的倍增、價值的倍增,解決發展的難題,促進共同繁榮。“我們的時代是創新的時代”,中國總理在中意創新合作周上致辭時表示,東西方智慧碰撞將産生更多“奇思妙想”,讓創意促進創新,進而提升産業競爭力。
客觀地説,中歐創新合作具備紮實的基礎。政治上,中歐已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領導人頻繁互訪,雙方通過年度領導人會晤和高級別戰略對話等機制深入溝通,增進了解,為中歐合作提供指導。經濟上,中歐利用經貿高層對話協調宏觀政策,規劃合作框架,雙方在經貿、投資、金融、基礎設施、迴圈經濟、節能環保、科技創新、城鎮化、航空航太等領域的互利合作開展得有聲有色。就拿貿易來説,中歐建交以來,雙方貿易增長了230多倍,現在平均每天就有15億美元的貿易往來。歐盟連續10年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則是歐盟第二大貿易夥伴。人文交流上,中歐每年人員往來達到550多萬人次,到對方國家留學的學生總數近30萬人,各種“交流年”、“對話年”層出不窮,“中國年”“漢語熱”在歐洲此起彼伏。這為進一步拓展中歐創新合作夯實了基礎。
展望未來,中歐創新合作潛力巨大、前景廣闊。作為共處亞歐大陸的兩大經濟體,中國和歐洲是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中歐深化創新合作,有利於密切全球最具活力的東亞經濟板塊和最發達的歐洲經濟板塊的利益紐帶。中國與歐盟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的三分之一,雙方貿易總量卻僅佔全球的1.5%,提升潛力巨大。雙方已規劃到2020年將雙邊貿易額提升到1萬億美元。中歐雙方去年還制定了《中歐合作2020戰略規劃》並啟動了投資協定談判,涵蓋近百個領域,資訊技術、高速鐵路等創新代表詞可望成為重點合作領域。
中歐創新合作,有一系列重要抓手。舉例而言,歐洲計劃投資500億歐元用於交通、能源和數字網路建設,而中國則擁有高性價比的高鐵、核電等裝備,這些都是中歐創新合作的重要領域。在互聯互通領域,中俄正在構建北京至莫斯科的歐亞高速運輸走廊。以建設“一帶一路”為契機,中國重慶、成都、鄭州等多個內陸城市正通過鐵路交通拓展、升級對歐合作。再譬如,德國正在實施以智慧化和數字化為核心的“工業4.0”戰略,中國則加緊推進“資訊化與工業化融合”,建設以城鎮化、工業化、資訊化、農業現代化為代表的“新四化”。顯然,雙方在交通、電動汽車、能源、環保等領域均有大量的合作契合點。
“創新的概念不僅包括經濟、貿易領域,更重要的是體制機制的創新、合作模式的創新和理念的創新”,中國駐德大使史明德這樣解釋中德“創新合作夥伴關係”。這也是中歐創新合作的題中應有之義。中國與歐洲進行創新合作,有利於拓寬中歐合作領域,提升合作層次和水準。一扇更高層級的中歐合作大門正在開啟。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