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車文輝: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擴大開放更重要

  • 發佈時間:2014-09-09 08:1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面臨著國家發展戰略的新要求,也面臨著國際經濟政治環境新變化的機遇和挑戰。

  一方面,世界經濟形勢充滿變數。國際金融危機深刻改變了世界,全球經濟進入低速增長通道,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明顯上升。美國經濟出現穩健復蘇跡象,但發達經濟體很難在短期內整體實現經濟回暖,經濟社會結構性矛盾複雜難解。與此同時,新興經濟體在世界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面對新的國際經濟形勢,各國都須在新的全球價值鏈中重新定位,我國也不例外。

  另一方面,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中國只是一個經濟總量大國,還不是經濟強國。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各種結構性矛盾漸進累積,內需外需不協調,地區差距、城鄉差距仍然較大,隨著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和資源環境約束持續強化,傳統的改革紅利、開放紅利逐步消退,原有的經濟增長模式難以為繼,增長的階段性轉換成為必然。我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環境轉入新常態,表現出明顯不同於以往的許多特徵,如增長的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換擋;增長的動力機制逐漸由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資源配置的機制著力於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

  面對新常態,如何提升經濟增長的品質,開拓更廣闊的國際、國內發展空間,使我國在轉入中高速增長階段中有源源不斷的新的續航動力,成為各界關注的重點所在。從這個意義上説,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同樣如此。我們應遵循經濟發展規律,深刻認識新趨勢,主動適應新變化,積極抓住新機遇,調整區域結構,充分挖掘區域經濟潛力,深化全方位開放,為經濟發展釋放出更為長期、持久的動力。

  把區域全方位開放作為對外開放的抓手,把改革的攻堅領域與開放的重要環節緊密結合起來;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從局部開放過渡到全面開放,從積極“引進來”到主動“走出去”,創建國際競爭新優勢,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力爭實現更高層次、更多維度、更多聯動的開放格局,構建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在激烈的國際經貿格局博弈中謀劃主動。

  堅持對內開放、對外開放並重的基本方向,實施各具特色、多元多層的開放戰略;堅持把深化沿海開放與拓展內陸開放、沿邊開放和沿陸橋開放結合起來,加快形成優勢互補、分工協作、均衡協調的區域開放新格局;堅持把向發達國家開放與向發展中國家開放結合起來,擴大各方利益交匯點;堅持把引進外資與對外投資結合起來,拓展經濟發展的新空間。

  一是對內開放與對外開放並重。我國區域之間有著較為顯著的差距,這為區域合作提供了廣闊空間。比如,東部地區充足的資金、先進的生産技術和管理經驗,可以為中西部地區發展提供資金保障和智力支援;而中西部地區豐富的資源和亟待轉型升級的産業,既為東部地區發展提供豐富優質的生産資源,也促進了東中西部在産業轉移與承接、技術轉讓等方面實現合作共贏。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應把對內開放與對外開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建立公平、統一市場,擴大對內開放的途徑。

  二是向海開放與向陸拓展並進。我國既要重視面朝亞太地區的向海開放,加大中國(上海)自貿區先行先試的力度,充分利用東部沿海開放的先發優勢,為國家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積累經驗,同時也要充分挖掘毗鄰亞歐大陸的陸緣優勢,擴大我國經濟的對外輻射力,開拓更廣闊的國際市場。

  三是沿邊開放、內陸開放與沿陸橋開放並行。我國各省區市的資源稟賦、産業基礎各不相同,發展差異較大。開放路徑應充分結合自身區位條件,因地制宜、差別進行。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應充分利用與周邊國家的技術梯度,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加強技術、資本輸出,大力拓展對外貿易和技術合作;加強資源、能源領域的合作;充分發揮加工製造業和高技術優勢,開展對外貿易和技術合作;統籌協調推進海上運輸通道與陸上基礎設施、産業合作園區和機制平臺建設;在東南亞等周邊地區建立起中國投資、製造、銷售、服務、合作的開放新模式,拓展“中國智造”的高增值商品和優服務結構。

  四是“引進來”與“走出去”並舉。我國的對外開放,一方面要提高“引進來”的品質,注重“選資”,選擇有利於地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的外資。圍繞産業發展規劃、基礎和條件,研究主導産業、優勢産業、重點培育産業的發展需求和缺失環節,按照建鏈、補鏈、強鏈的要求,制定招商引資規劃,提高項目引進品質;另一方面,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確立企業及個人對外投資主體地位,支援企業和個人創新方式“走出去”開展投資合作、承攬工程和勞務合作,打造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著重提高“走出去”的規模和品質,從勞務輸出和工程承包等初級形式,轉向以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參與全球産業分工。應推進外商投資便利化,積極探索對外商投資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鼓勵外商在我國擴大投資。提高貿易便利化水準,建立內陸與沿海沿邊沿江省份口岸大通關協作機制,全面推行直通放行、綠色通道等通關措施,提高通關效率,探索推行口岸電子政務“一口受理”制度。目前,亟待深化對外投資管理體制的改革,修訂對外投資的管理辦法,加強對外投資的監管。著力打造生産和貿易供應鏈、金融供應鏈、基礎設施供應鏈、人才供應鏈、公共服務供應鏈,降低中國和周邊地區的互聯互通成本,營造良好投資環境。(作者:國家行政學院 車文輝)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