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1月26日訊 今日下午2點,由中國保險學會指導,中國網財經、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2023年度十大溫暖理賠案例發佈會暨保險理賠服務高品質發展研討會”成功舉辦。
在主題研討環節,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院長助理王國軍表示,保險理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從各年的溫暖理賠案例來看,事故發生前的風險管理服務卻很少在案例中得到體現。實際上,與保險事故發生之後的賠償相比,事故發生之前為客戶未雨綢繆,管理風險,才更溫暖,更好地發揮保險在應對自然災害中的作用,也更有價值。
什麼是“經濟減震器”?汽車上的減震器,讓乘客經常感覺不到顛簸,或者把大顛簸化解成為的輕微的顛簸。保險怎麼做經濟的減震器也應如此,在災害來臨之前應一直在發揮作用。保險業的防災減災救災是一項系統工程,其中“保”為前提,“賠”為基礎,“救”為補充,“防”為核心,這四項重點合力構成了保險“保防救賠”四位一體的風險管理鏈條。保險機構需要積極加強風險減量管理服務,特別是利用科技手段為社會防災減災救災,以智慧化為抓手,深化保險科技賦能,實現科技投入、風險減量與降費增效的良性迴圈。
當然災後的經濟補償也是保險業的題中應有之義,及時而溫暖的理賠,有助於經濟恢復和社會重建,有利於再生産的正常運作。
什麼是“社會穩定器”?如果説經濟減震器要求保險業風險管理的關口前移,那麼社會穩定器則應更重視災後的風險抑制和災後的經濟補償。在發生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之後,政府救災、保險救災和企業和家庭自救,哪個應該佔主體?慕再的數據是保險補償佔巨災損失的比重10年來的平均值為30.5%,30年來的平均值則為25.38%,而可喜的是在2023年的水災中,保險的補償比例已經超過10%,這是一個明顯的進步,保險公司出面抑制風險並進行經濟補償,與政府和社會一道,致力於社會穩定,可以更好地發揮市場機制的優勢。
溫暖理賠案例中,當然也涉及到人身險的理賠之前的風險管理。這個經常被忽視,當其價值可能更大,因為保障4億多個家庭14億人口在健康、養老、意外傷害方面的人身風險管理,其經濟減震器的作用和社會穩定器的作用更加重要。比如健康險中的可穿戴設備與疾病預防,其實與財産險中的及時提醒和快速救援一樣重要。
同時,王國軍建議,保險公司整合各方資源,共用防災預警資訊、共推風險減量管理、共擴減災投入效應,依託氣象數值預報和風險大數據模型,提前鎖定風場、雨場範圍內承保標的,使用保險巨災模型估算各企業預期損失,向投保主體一對一發送定制化預警通知;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標的風險畫像,篩選重點防範企業,在災前現場協助搜尋風險隱患,並一鍵生成“風險提示函”,解決重點標的保駕護航的預防到位問題。
至於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的“五篇大文章”,對保險業而言,科技保險可以提升的地方在於技術與成本的匹配;綠色保險可以提升的地方在於ESG的深度介入;而普惠保險可以提升的地方則在其可持續性,如何做到由亂而治。
(責任編輯:朱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