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2月18日訊(記者 李春暉)2023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五年過渡期的中間一年,也是關鍵一年。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對“三農”工作的部署可謂目標更清晰、重點更明確。鄉村産業的品質效益如何進一步提高?後過渡期幫扶機制將有何新變化?帶著這些問題,中國網財經採訪了中國農業大學國家鄉村振興研究院副院長、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左停。
推動鄉村産業高品質發展,探索新業態
産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位列“五大振興”之首,也是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撐。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用於産業發展的比重力爭提高到60%以上”,比去年高出5個百分點,體現出中央財政資金對鄉村産業發展的加力支援。
此外,穩崗就業一直是我國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舉措,特別是在經歷了三年疫情對經濟的擾動之後,穩就業對於防止返貧的意義就更加重要。
今年一號文件提出“實施防止返貧就業攻堅行動,確保脫貧勞動力就業規模穩定在3000萬人以上”。在去年我國脫貧勞動力務工就業規模達到3278萬人,超過年度目標任務259萬人。
“這兩個量化指標的設定比較符合實際,既有一定的目標引領,同時具備基本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左停表示。
他認為,一號文件對鄉村産業振興的部署,除了資金支援之外,更重要的是強調推動産業高品質發展。
“推動鄉村産業高品質發展”在今年的一號文件中佔據單獨一個小節和相當的篇幅,從做大做強農産品加工流通業、加快發展現代鄉村服務業、培育鄉村新産業新業態、培育壯大縣域富民産業四個方面進行具體部署。
“實現高品質發展對於鄉村産業來説,既非常重要又具有挑戰性。”左停認為,因為農村工業基礎相對薄弱、勞動力素質不高以及其他制約因素,推動鄉村産業高品質發展將是一項長期任務。
他建議鄉村産業跳出傳統的種植業,探索更多新業態,例如要加強農産品的加工業,要將農業與康養、旅遊、文化等等其他産業融合,嘗試更多創新發展模式。
常態化幫扶機制建設有望提速
按照2021年3月發佈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我國在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後設立5年過渡期,過渡期內逐步調整脫貧人口幫扶政策,逐步健全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救助幫扶機制。
今年一號文件特別提出研究過渡期後的常態化幫扶機制,而且把“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擴增為“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常態化幫扶機制”。
“‘欠發達地區的常態化幫扶’在一號文件中是第一次明確提出。”左停表示,基於基本國情,我國在相當長時間內都將存在欠發達地區。此次一號文件中的措辭變化,意味著未來我國在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過程中,將從人口、地域兩個角度來補短板。
今年是五年過渡期的中間一年,也是關鍵之年。今年一號文件提出“研究過渡期後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常態化幫扶機制”,意味著相關研究探索以及制度創設有望在今年有實質性進展。
左停介紹,過渡期以來,關於農村低收入人口的常態化幫扶各個部門已經做了不少工作,也積累了不少經驗,但總體來看仍然是碎片化的。“比如不同部門對於困難群體的提法就有很多種:低保對象、特困群體、脫貧人口、監測對象、邊緣易致貧戶、突發嚴重困難戶、支出型困難群眾等等,認定標準也各不相同。”
他認為,未來我國實施的常態化幫扶機制一方面應該是長期的,不是運動式、臨時性的;另一方面應該是可預期的、制度化乃至法治化的;此外相應的幫扶措施也應該更有針對性,既包括基本生活救助,也包括發展性幫扶,還包括一些預防性措施。“讓老百姓有明確的預期,當他遭遇某種類型的收入不足和生計困難時,可以獲得想對應的政策幫扶。”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