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5月30日訊(記者李春暉)2020年全國兩會落下帷幕。今年未設經濟增長速度具體目標,但有一個“硬任務”卻是必須要完成的——打贏脫貧攻堅戰。
過去幾年,我國在脫貧攻堅領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貧困人口從2012年年底的9899萬人減到2019年年底的55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0.2%降至0.6%。
今年是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剩餘脫貧攻堅任務雖然同過去相比總量不大,但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是最難啃的硬骨頭。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又給脫貧攻堅帶來新的挑戰,返貧致貧風險加大。
兩會期間,“如何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成為熱議話題。代表委員、專家學者從自身專業領域出發,提出了一系列兼具針對性、有效性、可行性的意見建議。相信在社會各界的通力合作之下,脫貧攻堅戰必將取得全面勝利。
以新經濟催生新崗位,就業扶貧穩收入來源
全國有近3000萬的貧困勞動力在外打工,打工收入是很多農村居民重要的收入來源,也是脫貧的重要途徑。疫情期間,勞動力的復工受到了影響,一些抗風險能力差的中小微企業選擇裁員或降薪,影響了農村勞動力的務工收入,這為脫貧工作和防止因疫返貧增添了挑戰。
雖然疫情期間一些傳統服務業受到了較大影響,但以網際網路、數字經濟為主要依託的新業態卻逆勢煥發新生機。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可以預見未來網際網路、數字經濟等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在接受中國網財經採訪時表示,“新基建”有望挖掘更多新的就業崗位,包括靈活就業、非正規就業等新的就業形式。通過改革創新,在數字經濟、智慧城市等領域多管齊下,就業問題會得到很好地解決。
全國政協委員、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副主任丁元竹在小組討論時建議,把零工經濟的發展和網際網路有機結合起來,開闢穩定一些新領域,促進就業。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支援餐飲、商場、文化、旅遊、家政等生活服務業恢復發展,推動線上線下融合”,其中就提到了家政行業。
隨著我國城鎮化、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和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家政服務需求逐年遞增。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婦聯主席葉順興在小組討論時表示,扶持好家政服務行業,可以釋放婦女勞動力,助力就業脫貧,建議從管理、培訓、服務三個方面加強配合,促進家政服務業健康發展。
“現在新業態蓬勃發展,大概有1億人就業,我們的零工經濟也有2億人就業。”5月28日,李克強總理在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表示,“不僅要採取更多扶持政策,而且要採取措施打破那些不合理的條條框框,讓更多新就業崗位成長起來。”
以市場經濟育競爭力,産業扶貧蓄長效動能
産業扶貧是實現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在脫貧攻堅戰的收官階段,全力聚焦産業扶貧才能有效防止返貧。但無論是産業的選擇還是經營,都需要具備足夠的市場能力。
如何避免扶貧産業出現“外力”依賴,助其提升自身的市場競爭力,使扶貧産業真正成為貧困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動力?
全國政協常委、華南農業大學原副校長溫思美建議,在産業扶貧上,應探索當地政府和幫扶單位從生産到銷售全部包攬的逐步“退出”機制,讓那些已經掌握基本技能的貧困人口在市場經濟中學會自己“游泳”,以培養他們的市場駕馭能力。
全國政協常委、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趙雨森建議,産業扶貧政策要長短兼顧。農村産業扶貧以種養結合為主,要有效匹配市場需求。
全國政協常委、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張大方建議,扶貧政策要從注重到村到戶向支援縣域經濟發展轉變,發展機制由注重行政外在推動向市場內在推動轉變,出臺更多更適應的政策,吸引並留住更多的優秀人才到農村就業創業。
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主任楊玉成建議,扶持壯大集體經濟。出臺有力政策支援集體經濟發展,帶動扶貧基地及産業扶貧項目建設,通過壯大集體經濟確保貧困戶至少有兩個長短結合的增收項目,使其穩定增收、長期收益。
扶貧更要扶智、扶技,教育扶貧拔除“窮根”
教育是阻斷貧困人口代際傳遞的關鍵。扶貧重在扶智,扶智教育為本。發揮好教育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中的作用成為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的共識。
全國政協委員、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在小組討論時提出四點建議:一、高等教育要在公平、公正和公開前提下,為貧困學生提供更多入學和獎助機會,在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中發揮更大作用。二、脫貧攻堅,産業是支撐,科技是杠桿,人才是關鍵,高校要充分發揮科技和人才優勢,為鄉村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助力。三、醫學人才培養與優質醫療服務是高等教育優勢所在,要加強為基層地區培養醫學人才,加大對基層醫院的長效幫扶。四、將“終生教育”理念拓展到廣大新生代農民中,持之以恒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全民素質提升。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合會會長黃西勤建議,加快落實教育扶貧政策,利用遠端課程開展培訓,健全政府主導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研究院教授張博建議,把發展線上教學作為一件大事來抓,要加強資源整合,強化管理工具開發使用,大力發展“網際網路+教育”,以解決或緩解受疫情衝擊而導致的貧困地區受限大、貧困生學習受影響、課程品質欠佳、名師課程覆蓋面窄等方面的問題。
扶貧不僅要扶智,還要扶技。以培養各行各業發展所需的實用型、技能型人才為主要目標的職業教育,在貧困人口就業增收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全國政協委員、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楊靜華在小組討論時表示,建議在職業教育院校擴招和職業技能培訓中加大農業農村類的比重,與接續推進脫貧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城市學院校長劉林在小組討論時表示,建議走産教融合之路,出臺政策鼓勵發達地區大型企業在貧困地區採用企校同設和前廠後校等模式設立職業學校,實現學生就業直通車、企業用人有保障一舉雙得。
有效銜接鄉村振興,脫貧之後邁向富裕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後,我國貧困狀況將發生重大變化,扶貧工作重心轉向解決相對貧困,扶貧工作方式由集中作戰調整為常態推進。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接續推進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力讓脫貧群眾邁向富裕。”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要保持農民持續增收的勢頭不減弱,才能持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讓農民群眾在小康之年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趙雨森常委在小組討論時建議,適時戰略調整,實現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的無縫對接,轉變發展方式、發展模式和發展理念,發揮城鎮帶動鄉村動能。
全國政協常委、湖北省政協副主席郭躍進建議,把脫貧攻堅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美麗鄉村銜接起來,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投入,尤其是村村通公路改造,增加農民就業和收入。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建議,將農村文化建設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專項規劃之中,加強鄉鎮文化站建設,鼓勵三農題材文藝作品的創作,使優秀的鄉村文化深度融入到鄉村居民日常生活之中,幫助他們走上文化脫貧之路。
(責任編輯:張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