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新聞 > 正文

字號:  

這些年大媽們追過的理財:抄底黃金熱炒比特幣

  • 發佈時間:2014-12-19 14:55:00  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孫業文

  從抄底黃金、追捧銀行理財産品、到熱炒比特幣,中國大媽在投資理財領域一向是來勢洶洶,所向披靡。大媽作為當今社會頗具能量的消費勢力和家庭財富掌控者,重要性正日益凸顯。以至於國外媒體把“中國大媽”視作撬動世界資本的重要力量之一,併發明瞭“dama”這個有中國特色的英文詞彙。從2014到2015,中國大媽勢必還是A股牛市的中堅力量。

  抄底黃金越買越跌

  每當金價大跌時,大家都會想起中國大媽。金價從去年4月開始暴跌,特別是2013年4月12日至4月15日有一次震撼下挫,直接從1550美元/盎司(約合人民幣307元/克)下探到了1321美元/盎司(約合人民幣261元/克)。

  很快,從四面八方傳來大媽進場搶購黃金的消息。報道稱,各個城市的“中國大媽”圍堵金店,瘋狂“抄底”黃金,南京寶慶銀樓甚至“打飛的”從深圳空運70多公斤黃金過來救急,在寶慶大堂裏,凡是沒賣光的櫃檯前都站滿了人,許多都是中老年女性,甚至有一家金店的門都被擠壞了。

  不光是內地的金店,連香港的也擠滿了大媽。短短一個月,香港及內地各大金店均被搶斷貨,亞洲一度出現短暫性金荒。2013年的五一節,香港議員黃毓民,拍桌而起,大聲責問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最近的金價狂跌,我有個朋友打電話給我,娶兒媳婦買不到龍鳳手鐲,都賣完了,(內地)這麼有錢?買少點龍鳳鐲子啦!讓我們兒子結婚也有龍鳳鐲用啊!”

  這一場戰役,大媽們用1000億人民幣掃進300噸黃金,約佔全球黃金年産量的10%。中國大媽就此一戰成名,被媒體稱為“完勝華爾街大鱷”。

  現在回頭看,大媽們的這一場仗似乎過於衝動不計後果。去年三四月,黃金價格區間在1320美元至1590美元/盎司左右,而現在金價在1200美元/盎司左右,若在高位買入,已經虧損10%至25%左右。

  但是北青報記者接觸的大媽們卻並不因為金價下跌而懊惱後悔,反而都從容淡定,現在還是該出手就出手。比如,今年70歲的楊大媽,每年都會買一些黃金首飾送給晚輩當禮物,在她看來,金價下跌的時候,能用便宜的價格買進,當然要出手。至於買了以後又下跌,她並不十分在意,“反正都用得著,也不指望靠這個發財。”很多大媽表示,金首飾沒想到要賣出,都是平時佩戴或傳給子女的,所以不指著這個賺錢。現在臨近年底,很多大媽又琢磨著去菜百逛逛了。

  分析師認為,從金銀等貴金屬的前景上看,明年很有可能繼續保持弱勢,其原因在於美國經濟復蘇帶來的美元強勢。而從全球經濟的角度看,如果沒有明顯惡化和政治突發風險,金價也缺少上攻動力。不過,金價還是存在階段性反彈的可能性,因此是否出手“囤”金一定要充分考慮家庭資産配置比例。

  什麼都不懂也要買基金

  7年前的那場大牛市,讓“基金”這個冷僻專業的財經詞語迅速在大眾中普及。説起基金,很多大媽也都有自己的悲喜故事。

  2007年,看到周圍的同事紛紛購買基金,完全沒有理財概念的吳阿姨也“跟風”買了1.4萬份某QDII基金,當時這款基金剛成立,申購成功後,看到價格比較穩定,吳阿姨也就沒有再關注這只基金。

  前幾天,吳阿姨翻箱倒櫃找到了當年開戶的基金卡,來到銀行想將基金贖回,賺個小錢,沒想7年了不僅沒賺錢,還少了2000元本金。吳阿姨看到1.2萬元的凈值,後悔不已。

  2007年,在A股市場大幅走牛的背景下,股票型基金的平均年收益率達到128%,積極配置型基金達到104.5%,封閉式基金達到99.9%。最牛的華夏大盤基金,當年全年收益率226.14%,中郵核心優選以年收益率191.51%排名第二,博時主題以年收益率189.9%名列第三。

  “當年能漲一倍的基金好像到處都是,大家都買。很多新基金一開放,馬上就被搶光。”北京的張大媽對當時的情況還記憶猶新。

  她説,當時股市很紅火,她這個年紀的人不懂電腦,沒法玩股票,但銀行櫃檯也賣基金,基金也是投資股市的,而且基金門檻低,1000元就可以買,所以大傢夥兒都很積極,只要聽説哪只基金好,就趕緊去銀行買。不過,也不是想買就買得到,好基金經常封閉不讓申購。記得有一次一隻超牛的基金放開申購一天,她聽説消息後,一大早趕去郵儲銀行排隊,結果前面還有二三十人,到她這裡就沒有額度了,只能買其他的基金。不過,張大媽並不後悔:“後來看,那只超牛的基金在熊市裏業績特別差,幸虧當時沒買到。”

  北青報記者發現,當年很多買過基金的大媽其實到現在也不太明白“基金”到底是什麼。她們那時選擇基金主要是因為聽説基金能賺錢,主要靠家人或朋友推薦。很多大媽甚至連要買的基金名字都不知道,去銀行買時手裏要攥著一張寫有基金代碼和名字的紙條。

  央行在2006-2007年的調查顯示,2007年一季度以前,居民認為“更多儲蓄”最合算的比例一直高居支出選擇之首,但二季度起發生逆轉,認為“購買股票或基金”最合算的居民佔比首次超過“更多儲蓄”的比例,達40.2%。第三季度此比例再升4.1個百分點,創44.3%的歷史新高。 居民對投資基金的偏好明顯高於股票,特別是2007年三季度這種特徵更加明顯。城鎮居民基金投資熱情連續六個季度刷新歷史紀錄,反映基金為家庭最主要金融資産的居民佔比達25.4%,再次刷新歷史紀錄。

  比特幣網貸大媽也敢追

  對於一些敢想敢幹的大媽來説,在理財領域還有更高的追求。

  去年黃金大跌之後,又有消息稱中國大媽轉戰比特幣市場。比特幣交易平臺火幣網曾有統計,總交易額大於1000萬元人民幣的貴賓用戶中40%為女性,“中國大媽”現身比特幣江湖。

  比特幣的泡沫破滅之後,中國大媽就馬不停蹄趕上了網際網路金融的大潮。

  在超市、商場門口,大媽們經常會被一些年輕人圍住,熱情地推薦她們去做“高收益保本理財”。其實這些理財公司都是搞P2P民間借貸的。

  據某網貸平臺公佈的2013年下半年理財數據顯示,在2013年下半年,該平臺40歲以上群體投入的平均理財金額為20685元,完勝其他的年齡群體。融資谷資本集團發佈了一份行業報告,報告顯示其旗下網貸理財平臺近三成理財人群為40—59歲的中年女性,雖然30—39歲的人群佔據了46.53%,但大媽群體的平均理財金額是30—39歲人群的2倍,是30歲以下群體的7倍。

  2013年以來,不斷傳出跑路和倒閉的負面消息。大媽們意識到高收益的P2P絕不像看上去那麼美。招行東城區一家網點的客戶經理小梁告訴記者一個真實的案例,她的一個鑽石客戶的母親不久前突發腦溢血進了醫院。搶救過來後才知道,老人把一輩子的積蓄50萬元都投進了一家財富公司,還一直不敢跟兒女説。那天發現錢可能真的回不來了,就急得病發。

  業內人士認為,老年人理財,總體來説不適合風險高的項目,一定要徹底了解所投資的對象和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再做決定。

  銀行理財産品最讓大媽放心

  經歷過牛市熊市跌宕起伏的大媽們如今最熱衷的肯定還是銀行理財産品。東城區某老年藝術團的四十多名“大媽”一直被附近兩家銀行視為重點客戶。兩家銀行都派出專屬客戶經理熱情服務,藝術團的很多成員都買了這兩家銀行理財産品,有的人甚至把全部積蓄都轉來購買理財産品。她們説:“安全放心,收益也比存款高多了。”

  業內人士告訴北青報記者,對銀行來講,大媽們是非常優質的客戶。她們有錢有閒,掌控家中財政大權,對投資理財也非常感興趣。相較于股票、基金等投資,銀行理財産品的風險等級較低,符合偏愛穩健型投資的大媽們。此外,相較于男性,女性容易出現感性判斷,被客戶經理説服購買産品的概率較大。

  某國有銀行理財經理朱先生告訴北青報記者,在他所在的支行,購買銀行理財産品的“大媽”明顯多於“大爺”和年輕人。他自己的客戶中,“大媽”所佔比例佔了近7成。不少大媽都在多家銀行開理財賬戶,每天都會對銀行産品貨比三家,一旦手上有閒置資金,就會果斷出手。

  銀行理財産品穩定較高的收益對大媽們非常有吸引力。據銀率網數據庫統計,11月份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理財産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5.23%,保本浮動收益類理財産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43%,保證收益類理財産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48%。而一年期定存利率最高只有3.3%,相比之下,理財産品要划算不少。 原標題:這些年大媽們追過的理財:抄底黃金熱炒比特幣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