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中國化解地方債隱患 多管齊下拆穿“包袱”

  • 發佈時間:2014-08-28 11:34:18  來源:中國網財經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曹慧敏

  中國網財經8月28日訊(記者 曹慧敏)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調整步伐不斷加快,宏觀政策日趨定向緊縮,房地産調控層層加碼,地方政府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地方債“暗雷”也屢屢被點燃。如何拆除債務“包袱”?如何穩定增加地方政府收入?如何建立制度約束機制?在當前複雜的經濟形勢下,“多管齊下”方可解除地方債隱患。

  據審計署報告統計,2014年、2015年到期的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債務將有4.2萬億元。其中,廈門、北京、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和吉林等地2014年底到期的債務佔比超過了25%。

  其實自2011年起,審計部門摸清了地方政府超10萬億元的債務情況後,中國地方政府性債務問題就屢屢引起廣泛關注。如何持續有效地解除“地方債”隱患,則成為各方持續討論的熱點。

  首先,如何拆除“債務包袱”?

  不少分析認為,國企改革或許是一劑良藥。通過國企改革,對債務包袱“盤活”一部分同時“甩掉”一部分。“盤活”一部分,即通過引入社會資本或轉讓減持的方式,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提高運營效率,一定程度上盤活不良資産;“甩掉”一部分,即通過市場手段,加快處理閒置、低效、無效及不良資産。

  據媒體透露,目前已有多個省份正加速推動地方國有企業改革,通過剝離資産、兼併重組等舉措,使處置不良資産和增強國企運營效率同步並行,以此助力化解地方債務風險。

  但其中也暗藏風險,對此有專家指出,不排除在鉅額地方債務償債壓力下,一些地方政府通過賣資産“甩包袱”,甚至出現暗箱操作和國有資産流失等隱患。

  其次,如何增收還債?

  增加地方政府的穩定收入,可能是更有效的危機化解之道。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將完善稅收制度、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其中具體改革涉及到增值稅、消費稅、房地産稅等稅種,跟地方稅收皆密切相關。

  此前,營業稅是地方政府的主體稅種,收入佔地方稅收的一半以上。隨著營業稅改為增值稅(即營改增)的全面推開,地方政府收入由此面臨極大衝擊。

  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大力推進的房産稅和消費稅,則將為地方政府大幅增收。

  房産稅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普遍徵收的一個稅種,已成為地方政府的主體稅種,是地方財政的主要來源,例如,美國房産稅佔地方稅收的75%,世界最窮的國家肯亞則佔69%。

  我國的房産稅改革,也將為地方政府提供穩定的收入來源。對此,財政部長樓繼偉表示,房産稅改革不僅是實現房地産業健康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有利於合理調節收入分配差距。有利於穩定市場預期,也利於地方政府提供持續、穩定的收入來源。

  財經評論員葉檀認為,中國推出房産稅不僅為平衡財政,更大的好處是房地産可以健康發展,有助於建立地方政府的公共財政體系。

  雖然消費稅目前還算不上大稅種,但將稅收從國稅轉為地稅,健全消費體系、物流環節,將大力改善國內的消費環境,最終也將為地方政府創造增收途徑。

  最後,如何從制度上建立約束機制?

  世界各國經驗表明,財政風險放大主要原因是制度驅動。防控財政風險必須從制度變革入手。

  今年中國開始試點地方債“自發自還”制度。5月,國務院批准上海、浙江、廣東、深圳等10省市試點地方政府債券自發自還。這意味著地方債發行朝著市場化路徑邁出了實質性步伐。

  地方債自發自還,即地方政府自行發行債券、自己償還。而過去,由財政部代理髮行地方債、代辦還本付息,缺少很多程式,沒有信用評級、還債能力評估,風險都是中央兜底。

  分析人士認為,自發自還制度,將對地方政府資金使用監管和規範要求更加嚴格,這有利於提高地方政府責任心和風險意識,自主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白景明分析指出,自發自還等於把地方政府推到了前臺,額度鎖定,能發多少發多少。償還自理,違約責任自擔。這會迫使地方政府自覺控制財政風險,打破市場和地方政府兩級對地方債務中央托底的幻覺。

  白景明同時表示,各省政府面向市場自發自還,實際上是借助市場的力量去控制地方政府債務盲目擴張。如果出現年度額度用不完,表明市場不認可該省的融資,這會倒逼該省重新策劃舉債規劃。(中國網財經)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