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是我國個人養老金制度實施兩週年。兩年來,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市場接受度不斷提升,已經實現從開設賬戶、賬戶繳費、購買産品到領取資金各個環節的暢通。
數據顯示,兩年來,個人養老金制度已吸引超6000萬人開戶;在産品供給方面,超800款産品為投資者提供了多樣化選擇。這背後,不僅體現了公眾養老意識的逐步提升,也反映了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吸引力。
然而,儘管開戶人數超預期,但個人養老金的繳存與投資情況並不如預期理想,存在“開戶熱,繳費冷”等問題。
根據《中國養老金髮展報告2023》,個人養老金制度落地後呈現出“三低”,具體表現為:相對於開戶人數,實際繳存人數比例低,僅為22%;相對於稅優政策規定的12000元繳存額上限,個人實際繳存金額比例低,僅為25%;實際繳存額中用於投資的資金比例低,約為61%。
個人養老金制度為何“吸睛”而不“吸金”?在這“三低”的背後,是投資者對個人養老金制度的“不了解”“不信任”“不方便”。
個人養老金是我國養老金保險體系第三支柱的重要制度設計。撬動更多人繳存個人養老金,是加快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的當務之急。作為參與個人養老金的重要渠道,商業銀行需要將個人養老金“行銷戰”轉為“服務戰”,從解決“三不”著手,讓個人養老金賬戶真正“活起來”。
個人養老金賬戶開立後的靜默,首先在於不少居民仍然對個人養老金制度的認知和理解不夠深入。在前期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時,部分用戶主要受銀行諸多優惠政策吸引,而非真正為養老儲備。而個人養老金鎖定期較長、領取條件較為嚴格等特點,對於部分尚未形成養老觀念的年輕人而言,吸引力較為有限。
針對用戶對於個人養老金制度“不了解”的問題,商業銀行應加強對個人養老金賬戶的宣傳,特別是個人養老金制度在個稅抵扣、産品安全性等方面的優勢,提升公眾對個人養老金制度的認知度;同時,還要加強養老金融教育,引導公眾意識從傳統儲備型養老向主動審慎投資型積極養老轉變,推進儲蓄養老到投資養老轉變,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做好更充分的財富儲備。
種類多元、收益穩定的個人養老金産品,是提高投資者對個人養老金制度信任度的關鍵。目前,個人養老金産品均從現有的金融産品中篩選,除了個人養老金制度規定的購買條件及稅收優惠政策,並未與其他個人商業養老金融産品形成明顯的區別和優勢。與此同時,個人養老金産品在市場化投資中也面臨投資收益率不確定的風險,投資收益不理想也大大降低了居民的參與熱情。
個人養老金並不是“一錘子買賣”,在靠優惠補貼把用戶吸引進來之後,金融機構還要做好持續的投資顧問和投資陪伴服務。一方面,商業銀行要深入挖掘客戶的差異化需求,根據參與者的年齡、投資風險偏好以及持有資金等具體情況,提供多元化、個性化投資諮詢服務,有針對性地為客戶建立個人養老方案;另一方面,應加強投資研究能力建設,創新研發高品質的普惠養老産品,讓個人養老金産品真正發揮“保底+保障”雙重優勢,為投資者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和保障。
除了提升産品吸引力,提高繳存、支取個人養老金的便捷度,也是增強居民參與個人養老金制度意願的重要一環。根據規定,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封閉運作,除極個別情況外,個人養老金只能退休後領取,且賬戶具有唯一性,每個人在同一時期僅可選擇一家銀行開立一個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不能跨行選擇個人養老金産品。
對於個人養老金制度便捷度不夠的問題,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完善個人養老金制度設計,在有效管控的前提下適當放寬個人養老金領取條件,更好地平衡制度的原則性與靈活性,提高賬戶資金使用效率;同時,要完善渠道建設,打造全國個人養老金産品“貨架”,讓投資者實現在不同銀行自由轉戶及跨行購買各類個人養老金産品。
(責任編輯: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