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本期邀請專家圍繞養老金融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優化拓展養老金融發展空間
如何理解養老金融的含義?為什麼強調做好養老金融這篇大文章?
房連泉(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書長):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養老與金融之間的聯結越來越密切,養老金融的概念應運而生。廣義上的養老金融指的是為養老目標而進行的財務融資活動,包括養老儲蓄、老年消費、醫療健康和照護服務等方面的資金支援。狹義上的養老金融主要指各類金融機構參與的養老金融業務,針對老年群體、養老金體系和各類養老産業提供的金融産品和服務。作為一個備受關注的金融領域,養老金融市場發展前景廣闊。在需求端,老年群體日益增長的消費服務需求將帶動銀發經濟快速發展,相應産生較大的投融資需求。在供給端,養老金融是金融機構新的業務增長點,商業銀行、保險、證券、基金等金融機構積極參與。
從內容上看,養老金融大致可分為養老金金融、養老産業金融和涉老金融服務三大領域。其一,養老金金融的對像是多層次養老保險基金。近年來各級財政部門積極發揮職能作用,不斷加大財政補助力度,實施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加強養老保險基金管理,截至2023年底,全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近6萬億元。其二,養老産業金融指的是金融機構以養老産業為對象,以滿足老年人對日常生活用品、養老服務、休閒旅遊等方面的多樣化需求為目標,為相關養老産業尤其是養老服務業提供投融資支援的金融活動,包括拓寬多元化融資渠道、創新信貸産品和服務等。其三,涉老金融服務是指金融機構為老年客戶提供的金融服務,以滿足老年人的投資、理財、消費等需求為目標,積極創新金融産品和服務。隨著老齡人口規模不斷增長,與養老服務産業相關的銀發産業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從養老資金角度分析,個體需要在生命週期內做好充足準備應對老年生活需求,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涉及規模巨大的資金儲蓄、投融資管理以及基金支出等金融活動。從養老服務角度分析,需要建立起強大的服務供給體系,為老年人提供醫療衛生、健康照護和休閒娛樂等多方位服務,相關産業領域的經濟活動需要獲得堅實的金融資源支援。與其他金融行業相比,養老金融呈現出資金鏈週期長、規模量大、流量穩定等特徵,對於盤活和穩定資本市場、促進實體經濟投資以及提升居民消費預期具有重要作用。同時,養老金融與普惠金融、ESG(環境、社會、治理)投資、數字科技等現代金融行業發展的各個環節緊密聯繫,呈現出不斷融合發展的趨勢。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養老金融發展。建立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在養老基金投資、養老産業經營等領域強調金融市場的支撐作用,健全完善相關政策法規。進入新世紀,隨著社保覆蓋面擴大,養老金融市場也在不斷拓展。《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提出,夯實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社會財富儲備。《“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指出,鼓勵金融機構開發符合老年人特點的支付、儲蓄、理財、信託、保險、公募基金等養老金融産品,研究完善金融等配套政策支援。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發展銀發經濟,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總體來看,我國養老金融市場尚處於起步階段,面臨供需結構不匹配、産品創新不足和服務能力較弱等挑戰。大力推進養老金融發展需要多方發力、多措並舉。
一是在制度設計和政策扶持上優化發展空間。在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中,補足二、三支柱短板,加大稅收優惠、擴大覆蓋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提供基本養老服務。鼓勵金融機構投資養老領域,通過貼息貸款、信託基金、股權、債權和風險擔保等方式,積極介入養老地産、養老醫療、養老旅遊等,為養老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融資支援。
二是挖掘多層次需求,加大産品創新。在養老保險基金投資上,進一步放寬投資渠道,引導金融機構開發適合養老目標特點的投資産品,為投資者提供多樣化選擇。鼓勵各類金融機構發掘自身優勢,開展商業養老金融業務。
三是加強金融機構專業化能力建設,提升服務水準。大力促進養老金融機構向專業化經營方向轉型,培育發展“一站式”服務的養老保險管理公司,通過在銀行、基金等機構內部設置養老金事業部和區域養老金中心等,促進養老金融業務一體化經營。加強專業化人才隊伍培養,借鑒國際上主流養老金産品設計理念,在産品研發、資産配置、財富管理和投資顧問等方面,借助大數據和數字科技手段,提供普惠型養老金融服務。
擴大個人養老金制度覆蓋面
個人養老金制度已試點實施一年多,成效如何?還需從哪些方面著力?
鄭偉(北京大學中國保險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3年末60歲及以上人口為29697萬人,佔總人口的21.1%,意味著我國已經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加快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對滿足老年群體多層次生活需求、促進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通常是指三支柱的養老保障體系。其中,作為第一支柱的基本養老保險包括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作為第二支柱的補充養老保險包括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第三支柱則包括個人養老金和其他個人商業養老金融業務等。
在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的背景下,現收現付制的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面臨較大壓力,從長期看,基本養老金替代率呈現下行趨勢,需要大力發展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目前我國第二支柱養老保險已取得一定成效,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優化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結構就顯得更加重要。
截至2023年11月,個人養老金制度已試點實施一年,全國個人養老金開戶數5280萬人。短短一年時間,在36個城市(地區)先行先試取得這樣的成效很不容易。值得注意的是,個人養老金大致呈現兩個“1/4到1/3”的特點:一是開戶人數約佔基本養老保險在職參保人數的1/4到1/3;二是繳費人數約佔開戶人數的1/4到1/3。以北京為例,個人養老金開戶人數為350萬人左右,佔企業養老保險繳費人數比例約1/3;繳費人數110多萬人,佔開戶人數比例約1/3;每人平均繳費水準接近6000元。
個人養老金制度在試點實施過程中也遇到一些問題。一是社會公眾對個人養老金制度了解有限,有的完全不了解,更不清楚個人養老金與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職業年金等之間的關係,甚至存在誤解。二是開戶流程還不順暢,有的參加人自行線上上開戶時(包括個人養老金賬戶、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遇到困難。三是面對眾多的個人養老金産品不知該如何選擇,因為目前市場上有700多只個人養老金産品,了解起來十分複雜。
金融機構作為個人養老金産品的提供者,應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首先,個人養老金産品設計應簡單、通俗易懂,讓老百姓看得明白。其次,不斷提升個人養老金産品與參加人風險承受水準的適配性,把合適的産品銷售給合適的消費者。再次,提高個人養老金的投資收益水準,讓參加人享受到實實在在的利好。此外,切實將消費者權益保護貫穿個人養老金管理全流程。
個人養老金制度是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的一個重要支柱,對於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具有重要意義,有利於通過個人養老金融投資和儲備提高養老保障水準,促進養老保障高品質發展。從長遠看,可從以下方面著力推動個人養老金制度發展,推進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建設。
第一,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各種正規渠道,讓老百姓更便捷地了解個人養老金制度。
第二,優化制度供給。調整繳費上限,在目前每年1.2萬元的基礎上,適時動態提高個人養老金年度繳費上限。放寬個人養老金領取條件,除了目前規定的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出國(境)定居等可提前領取個人養老金的情形外,可考慮將參加人及其家庭成員發生重大疾病、失業等情形納入,允許參加人自主決定領取時間,相應扣除稅收優惠。
第三,完善平臺功能。一方面,完善現有的社保公共服務平臺個人養老金板塊,開通更多服務功能。另一方面,建立全國統一的個人養老金産品平臺。目前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開設在相關銀行,參加人購買個人養老金産品的實際範圍通常被限制在其開戶銀行的平臺上,這對於非該銀行代理的保險、基金、理財産品以及儲蓄産品形成了一定的購買壁壘。建立全國統一的産品平臺,可全面查詢、選擇並交易所有的個人養老金産品。
第四,推進二、三支柱銜接。一方面是制度銜接。對於曾參加第二支柱企業年金或職業年金、後因各種原因離開原單位的情形,可考慮允許參加人將其第二支柱個人賬戶資金轉入第三支柱賬戶。另一方面是稅優銜接。由於目前第二支柱企業年金覆蓋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不足10%,所以絕大多數參保人未享受到第二支柱的稅優政策,可考慮將第二支柱稅優額度與第三支柱合併使用,推動更多人有意願購買個人養老金産品。
提高養老金投資運作效率
如何提高養老金投資運作效率,做好運營管理和保值增值?
王偉進(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公共管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養老金為保障老年人生活而設立,其安全運營和保值增值關係到廣大老年人的切實利益,是重要的民生關切。人口老齡化是世界各國都面臨的重要問題,聯合國發佈的《2023年世界社會報告》預計,到本世紀中葉,全球65歲及以上的人口數量將增加一倍以上,認為當前一個主要挑戰是,在保障非正規就業人員等所有老年人收入的同時,要保持公共養老金系統的財政可持續性。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提高養老金投資運作效率、做好運營管理和保值增值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養老金運營管理的主要目標包括保證資金安全、促進資金保值增值以及實現基金可持續發展。加強養老金運營管理主要包含以下任務:一是擴大資金來源。包括繼續擴大社保基金來源、擴大第二和第三支柱養老金規模等。二是加強風險管理。擴大養老金投資範圍,根據風險承受能力、資産流動性等因素合理配置股票、債券等各類資産,實現資産的多元化分佈,在更大範圍內分散風險。在資産配置過程中對各類資産的風險進行評估,建立風險預警和應急干預機制,及時處理各類風險事件,確保養老金資金安全可靠。建立完善的資訊化系統,增強資金數字化管理,實現對資金實時監測和預測,提高基金管理智慧化水準。三是提高回報收益。養老金資金保值增值需要提高養老金的收益率,這就要求進一步培育專業養老金管理機構,科學制定和實施投資決策和資産配置方案。加強對基金管理人員在職培訓和繼續教育,積極引進國際養老金投資運營管理人才。四是加強綜合監管。健全政府監督管理機制,加強例行檢查和抽查,防止出現違規行為和不當操作。加強宣傳和公開透明,讓公眾了解養老金資金的使用情況和投資收益情況,提高社會信任度和滿意度。通過會計核算、審計和監督,確保基金的資金流向和使用情況得到專業監督,保障基金安全和穩定。
養老金作為長期資金、耐心資本,要實現長期穩健投資收益和資産保值增值,切實保障養老金持有人的合法權益,可從以下方面著力。
一是加強基本養老金的運營管理。在我國的三支柱養老保障體系中,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主要存入銀行或購買國債,收益率相對較低。與此同時,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支出壓力較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加強社會保險基金投資管理和監督,推進市場化、多元化投資運營”的決定。2015年,國務院印發《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明確企業職工、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和城鄉居民三類養老保險基金實行市場化、多元化投資運營。一些地方積極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加強基本養老金運營管理,需通過增加財政投入、劃撥國有資本等方式增加投入,加大基金統籌力度,打破各種險種之間壁壘,擴大基金規模。完善養老保險基金委託運營機制,讓權責更明確、監管更有效。完善相關績效考核和問責制度,健全法規體系,調動地方積極性。
二是加強年金的運營管理。第二支柱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是與職業關聯、單位和職工參與、市場運營管理、政府行政監督的補充養老保險。近年來,我國職業年金基金加快投資運營。根據《2022年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全國有12.80萬戶企業建立企業年金,參加職工3010萬人,企業年金投資運營規模2.87萬億元。但年金投資管理還存在投資組合規模較小、過分追求短期收益、資産配置結構欠佳、層層委託增加風險等問題。為此,要樹立長期投資、價值投資、責任投資理念,優化投資目標設置,做大投資組合規模,積極發展養老金産品,以戰略資産配置和科技賦能為抓手,優化資産配置結構。
三是加強個人養老金的運營管理。第三支柱主要包括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是個體利用金融手段增加養老保障供給的有效形式。這其中,商業養老保險的市場化程度較高,因此尤其要重視個人養老金的市場化運營。需進一步完善準入和退出機制,擴大參與的金融機構和産品範圍,同時保持多元金融機構開放競爭。完善收益率擔保和風險承擔機制,降低投資風險。完善定價機制,提升交易便捷性,控制運營管理成本。完善協同監管機制,提升個人養老金經濟績效。(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