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其中提到了要“標本兼治”地方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風險。
“‘標本兼治’中的‘標’強調化解短期風險,‘本’則指制度建設。‘標本兼治’實際上指的就是‘短長結合’。”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對澎湃新聞分析稱。
招聯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董希淼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治標”指堅持問題導向,抓住目前面對的緊急問題,出臺短期能見效的針對性措施,化解當下的矛盾和問題。“治本”則指建立長效機制,從源頭治理問題,否則,“治標”措施實施一段時間後,又會冒出新的問題。
分類推進地方融資平臺轉型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統籌好地方債務風險化解和穩定發展,進一步落實所有化債方案,妥善化解存量債務風險、嚴防新增債務風險。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及,要建立同高品質發展相適應的政府債務管理機制,完善全口徑地方債務監測監管體系,分類推進地方融資平臺轉型。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認為,上述兩段表述正好對應短期和中長期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的部署。
曾剛表示,短期要嚴控新增,化解存量風險,具體就是優化債務期限結構,降低債務成本,長期則需要推動財稅體制進一步改革。
曾剛指出,地方融資平臺轉型是化解地方隱性債務的長效機制,即根據不同功能、區域、層級,為地方融資平臺分類,推動符合承擔市場化功能的投資平臺進行市場化轉型,同時將承擔政府功能的融資平臺收入政府內部,將地方政府的信用與平臺公司的信用分離,避免平臺公司可能為地方政府帶來的隱形債務風險。此外,還需建立有效的監測機制,對融資平臺的發展變化,以及可能形成的潛在風險進行及時監測。
光大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認為,未來地方融資平臺或轉型為純公益型平臺,按照政府債務進行管理。同時,部分融資平臺或轉變為商業經營,成為純市場化機構。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金融發展研究所副所長鐘輝勇則指出,地方融資平臺的分類轉型可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省級、市級、縣級等不同層次的地方融資平臺,轉型方案應有所不同。同時,從事不同業務類型的融資平臺,轉型方案也應該有所不同。這一工作仍需在未來具體推進。
一位不具名專家對澎湃新聞分析稱,推動地方融資平臺轉型,是推動源頭治理、標本兼治有效防範化解地方債風險所有措施之一。通過對地方融資平臺分類,按照地方融資平台資源等方面稟賦進行分類轉型、重組,盤活存量資産等;對於缺乏市場生存能力的平臺,穩步有序進行市場出清等。
中小金融機構如何化險
對於中小金融機構化險,溫彬指出,短期內需“穩妥推進一些地方的中小金融機構風險處置”,中長期內則要“健全金融監管體制,提高金融風險防控能力”。
曾剛認為,目前農村金融機構和中小城商行的風險化解基本都是壓實地方責任,通過省聯社和城商行的重組或者合併來實現改革化險。在改革過程中,地方政府再通過發行專項債進行資本注入,在處置高危機構和存量風險的同時,進一步夯實中小機構的資本,為中小金融機構的長期穩健發展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形成“標本兼治”。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表示,中小機構風險防範化解方面,需一機構一策、穩妥有序處置個別機構風險。同時,從中長期看,需提升監管能力、風險預警與處置能力,不斷完善相關監管制度與規範,促進金融機構依法合規開展業務,切實推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迴圈。此外,建議推進個別中小金融機構風險處置,對違法違規金融活動保持監管高壓態勢,促進宏觀風險持續收斂。
(責任編輯: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