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定盤機制由兩家銀行掌舵 抗操縱性遭質疑
- 發佈時間:2014-08-18 09:1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孫朋浩
從上週五起,由美國芝加哥交易所集團(CME)和湯森路透管理的全球白銀新定價機制,正式取代了117年以來的倫敦白銀定價基準。今年初,由於監管的加強,德意志銀行宣佈縮減大宗商品業務,不再參與黃金和白銀的定價制定過程,而德意志銀行是倫敦金銀市場協會(LBMA)三大白銀定價行和五大黃金定價行之一。德意志銀行退出白銀定價席位後,白銀現貨定盤價的制定就只有兩家銀行,其抗操縱性、公正性更易受到市場的質疑,因此行業必須尋求替補。
在白銀定價機制改革後,與白銀患有同樣“毛病”的黃金現貨定價機制何去何從,成了業界關注的焦點。
由於2008年9月全球金融海嘯爆發後全球各國監管的持續介入,包括德國、英國、美國等監管機構都在調查傳統定價機制的“問題”。現有定價機制已搖搖欲墜,行業必須要找到市場滿意,避免操縱、能增進市場透明的定價機制,來滿足21世紀黃金白銀新形勢的全球變化。
現有的黃金定價機制誕生於1919年。由於倫敦壟斷了世界最大産金國——南非的全部黃金銷售,致使世界黃金市場的大部分黃金供給均通過倫敦金市交易。倫敦黃市的五大定價銀行與世界上許多金礦、金商等擁有廣泛的聯繫。倫敦每日黃金定盤價影響著價值20萬億美元金市的交易。今天隨著電腦網際網路、物聯網、資訊技術的迅猛發展,傳統的人工定價無疑逐漸喪失了公開透明的優勢。更有分析認為,“這種帶有暗中操作性質的定價為可能的操縱行為埋下隱患。”
世界黃金協會表示,新價格機制既要反映倫敦市場的深度和流動性,又能體現倫敦作為黃金主要交易中心的歷史和當前的地位。“任何方案都需在本地以實物被交割,需要一個透明的價格基準,以降低管理者潛在的信譽風險,將做市和基準管理分離,同時新的定盤價應基於市場交易及成交價,數據高度透明並以具有足夠深度和流動性的市場作為計算基礎。”
業內人士則出,“恢復市場對金融定價基準的信心,最好的辦法是消除可能被濫用的途徑、機會和動機。”目前市場在提高定價過程資訊透明度方面基本取得共識,新定價機制需要擴大定價的參與範圍以反映所有市場參與者的利益,同時建立一個透明的形成機制及考慮實物交割的便利性。
目前,全球金銀市場已實現24小時連續電子交易,同時除了金銀外,銅、鋁、鉛、鋅、錫、鎳等基本金屬也都全部實現通過電子平臺來透明定價和交易。不過,就目前市場的表態來看,電子交易是個重要方向,但新機制可能變動不會太大,畢竟市場可能還不適應大幅變動。
中國黃金協會發佈最新統計數據報告。去年中國黃金消費量首次突破1000噸,達到1176.40噸,同比激增41.36%。中國超越印度成為全球最大黃金消費國。同時,去年中國黃金産量達到428.163噸,連續七年位居世界第一。據湯森路透GFMS黃金調查,去年中國黃金需求達到1189.8噸,同比大增32%。
據2013年末全球官方數據統計:2009年時,中國擁有1054噸黃金儲備,分別與擁有8000多噸和3395噸黃金的美國、德國相比差之甚大。但到2012年起,中國每一年生産黃金超過400噸,今後10年左右就可翻近4倍多,也就是説到2020年後中國黃金總生産量就接近5000噸,再加上中國每一年進口黃金1000噸,那麼到2020年保守估算:中國黃金總量將超過12000噸,成全球第一。
但“定價權”成為中國消費者揮之不去的“情結”。
黃金白銀的定價機制改革能否給“中國價格”帶來機會?中國的金銀價會否有可能輸出成為“全球價格”嗎?以筆者的觀察,中國市場對金價的影響力肯定會增強,不過,作為特殊商品,全球黃金白銀的定價不僅由供需關係主導,金融、市場風險等因素也會對價格帶來影響。囿于美元在全球市場的霸權,黃金白銀基本上都是佔全球貨幣交易流通總額超過60%以上的美元所控制。一個合理的、受到廣泛認可的定價基準首先應該是全面反映市場資訊和關係的權威價格,如今儘管國內市場的消費量不小、場內場外的交易量不小,但仍是一個封閉的市場,還不具備開放的市場體系。所以,雖然事實上我國貴金屬價格在南非等地已具有相當影響力,交易員在開盤前也都會參考上海市場的價格,但這一價格對境外交易員而言,不能買也不能賣,影響力很有限。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近幾年來不少中國機構逐漸走出去參與海外市場的交易,比如工行、中行等積極爭取倫敦金銀市場協會定價席位。但現實表明,對於定價權——“話語權”而言,或許“引進來”比“走出去”要更為重要。畢竟,“走出去”實際上是在增強境外市場交易地的全球性定價影響力,而“引進來”是通過擴大海外資金和投資者的參與度,使交易出的價格在全球更具代表性、更具影響力。
顯然,中國今天在國際黃金白銀市場已形成了強大的生産、購買力,而要獲得影響國際市場的定價權、“話語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