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8日 星期四

財經 > 貴金屬 > 貴金屬機構專欄 > 正文

字號:  

歷史長河中探尋黃金起源

  • 發佈時間:2015-07-09 09:09:02  來源:東方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明江

  中國黃金起源問題,一直為歷史學界、考古學界和科技史界所關注,長期以來眾説紛壇,原因在於佔有材料、研究角度和方法的不同。筆者根據對中國黃金起源的文化背景和物質條件進行分析,結合歷史文獻和考古成果,具體地探索了中國黃金起源時代、發生地及金銅等問題。

  中國不遲于1.5萬年前就發現黃金,河洛地區最有可能是中國古代黃金最早的發現地,黃金的發現和黃金使用與技術,以及對黃金的認識無關。中國古人認識黃金、開採黃金、利用黃金經過了漫長的過程,先後經歷發現期、認識期、發展期,進入戰國時代後,中國古代對黃金的認識、使用就相當成熟了。

  基礎條件

  1.文化背景

  黃金起源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它具有深遠的文化背景,科學的起源必須到早期人們的種種遺跡中去尋找。就技術條件而言,黃金的尋找、採掘、選取和冶煉及金器的製作,需要對岩石、礦藏、黃金及其冶煉加工等多種知識的掌握,需要多種工藝的協作,需要多種工具的配合,是通過漫長的歷史時期逐步積累的。

  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可追溯到170萬年以前,地質時代屬於上新世晚期——更新世,時期劃分一般採用三分法,即舊石器時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體上分別相當於人類體質進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階段、早期智人階段、晚期智人階段。元謀猿人、藍田猿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等基本上都處於這一時期。大約在一萬二三千年前,中國舊石器文化開始向新石器文化過渡,大約1萬年前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大約從西元前 3500 年開始我國的遠古文化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銅石並用時代。在以石器為工具的時代,古人為了生存,不斷創造和改進勞動工具,創造生活,同時也必須不斷觀察、尋找和採集各種各樣的石頭,經過無數代人的勞動和實踐,逐步積累了對一些石頭(岩石)的認識,必然包括一些金屬礦石和寶玉石,其中也包括黃金。這個長期採集石頭的過程,實際上已經孕育了最原始的石頭開採和利用方法。在石器時代製作石器的石料,用以裝飾的彩石和顏料都由採集而來,故稱“採集式採礦”。無疑,古代對包括黃金在內的各種礦物的識別和採掘,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生活在1.8萬年前的山頂洞人以漁獵和採集為生,他們懂得使用鑽孔磨制技術,知道用穿孔的獸牙海蚶殼小石珠小石墜等裝飾品,還懂得用赤鐵礦粉末染色的方法,使得裝飾品更加鮮艷美觀。自然金需要加熱到一定溫度才可以熔化,銅的熔點為1084攝氏度,黃金熔點為1064攝氏度;隨著制陶技術進步,中國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已具備了冶金術發生的溫度條件,也為黃金加工、金器的使用提供了基礎條件。此外,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古人,都巳經嫺熟地掌握磨光和鑽孔等技術,特別是在玉器的琢制上,不僅數量多、品類豐富,而且製作精巧,已能綜合地運用切割、鑿、挖、鑽、磨、雕、刻、拋光等多種工序和手段,反映出高超的工藝製作水準。總之,自晚期智人,尤其是新石器中、晚期以來手工業上的技術傳統和成就為我國黃金起源提供了較為充分的技術條件。

  2.物質基礎

  黃金起源必須具有一定的物質基礎,這就是金礦分佈和黃金本身特性。討論中國黃金起源離不開古代中國黃金資源及其賦存特點,同時也與黃金本身特性有相當的關係。

  黃金十分稀少,作為一種貴金屬,有良好的物理特性和穩定的化學性質。黃金具有瑰麗的金黃光澤,含有其他元素的合金則能改變顏色,含銀或鉑顏色變淺,含銅則顏色變深;製成金箔時,透光顏色又會呈現出綠色,熔化的金也是這種顏色。黃金密度大,手中放一小塊黃金,感到沉甸甸的;黃金韌性很好,很柔軟,延展性良好。黃金具有抗腐蝕性,無論在地下,還是暴露在空氣中,甚至沉沒在水中,不管時間多長,始終保持其艷麗光澤。

  黃金是一種稀少而珍貴的金屬,但其礦産資源分佈廣泛。就現代而言,中國金礦資源分佈廣,大多數省(市、自治區)有金礦産出;就省區來看,山東省黃金資源最多,甘肅、江西、河南、雲南等省黃金資源也較豐富。中國古代有一些記載的古時黃金産地,成書于戰國時期的《山海經·五藏山經》共有26篇文章 ,共記載了黃金産地29處;其中《中山經》記載最多,共19處,所記載的地域包括現在的河南、湖北、四川西北部、湖南和江西北部。夏、商、周(西周)黃金産地主要集中在黃河流域及其相鄰地區,春秋戰國時期黃金産地擴展到黃河和長江及其相鄰地域。

  大自然變遷中形成的黃金礦床,劃分為三大類:岩金礦床、砂金礦床和伴生礦床;其中砂金礦是脈金和其他含金礦石經受風化,受到水流的沖刷、搬運和富集,沉積在山坡、河流、湖濱、海濱地帶形成的;砂金礦床可分為殘積礦床、坡積砂礦床、沖積砂礦。黃金礦産中,常見的金礦物約有20多種,但主要以自然金産出,其中大塊自然金就是我們説的“塊金”,俗稱“狗頭金”。我國在各歷史時期均發現一些塊金,山東、河南、河北、青海、四川、湖南、陜西、遼寧均有發現塊金的記載。據記載,我國發掘出的第一大金塊是在西部發現的,重44千克;新中國成立以來到1988年為止的第一大金塊重達7740克,是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3位農民于1986年12月在當地發現的。大塊自然金的存在,加上瑰麗的金黃光澤,再加上砂金礦的塊金在洪水沖刷下有出露地表的可能,為被發現提供了便利條件。

  文獻記載

  1.古代文獻

  中國古代有豐富的文獻記載和傳説,由於年代久遠和輾轉相傳,其中確雜有許多誇張、附會、不盡可信的成分。但是,對文獻記載和傳説採取輕視的態度,甚至一概斥之為子虛烏有,是有悖于科學的。許多歷史事實是以一種隱晦曲折的方式反映于史籍之中,循著這些蛛絲馬跡,結合考古發掘和實物分析予以尋覓,常能給人們以重要的啟示。大量史實表明,文獻記載往往滯後於歷史的實際,因此對文獻記載和傳説中的史料須予以應有的重視。

  我國豐富的文獻典籍中,有不少關於用黃金或與黃金相關的記載和傳説。《尚書·禹貢》記載:淮海惟揚州厥貢金三品,荊及衡陽惟荊州厥貢金三品。《史記·平準書》記載: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所從來久遠,自高辛氏之前尚矣,靡得而記雲;虞夏之幣,金為三品,或黃,或白,或赤,或錢,或布,或刀,或龜貝。古代的“金”字有泛指金屬的意思,包括金、銀、銅、鉛、鐵,上述所謂“金三品”就是指金、銀、銅。從《史記·平準書》上述前後的論述分析,司馬遷應該是引用了先秦時代文獻,同時結合《尚書·禹貢》的記載,上述厥貢“金三品”的記載具有較高的可信度。考慮到文獻記載往往滯後於歷史的實際,這説明中國黃金開採早于夏。

  《墨子·耕柱》記載:?昔者夏后開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鑄之於昆吾。蜚廉是夏后啟的臣子,從“折金于山川”分析,由於不可能在河流裏開採銅礦,據此判斷當時已經開採河床砂金,開採山中的銅礦和金礦。這也説明《尚書·禹貢》和《史記·平準書》記載“金三品”中的“黃”金就是黃金。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