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理財 > 理財要聞 > 正文

字號:  

養老金投資多元化:理論上萬億元養老金可入資本市場

  • 發佈時間:2015-05-25 07:40: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畢曉娟

  《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基本方案已經形成,將在今年下半年按程式上報。為保障基金安全,在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上將採取非常審慎的政策,對進入股市的資金比例將有所限制。

  專家建議,政策設計之中應逐步地放開個人投資選擇權。同時應重視養老生命週期基金髮展,這將極大地豐富共同基金的公募産品的種類,刺激資本市場的發展。

  方案確定多元化投資方向

  根據這一方案,投資將堅持市場化的原則,由專業的投資機構按照市場規律進行投資運營。方案確定了多元化的投資方向,除了繼續購買國債、存銀行以外,會選擇一些效益比較好、有升值前景的項目進行投資。同時,對進入股市的資金比例將有所限制。

  在養老金缺口壓力不斷增大的背景下,基金市場化運營刻不容緩。截至去年年底,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的結余已經超過3萬億元。不過,按照目前的規定,養老保險基金只能買國債、存銀行。其優點在於保障了基金的安全,但難以實現保值增值。從前幾年的情況來看,收益率低於CPI,實際上處於貶值狀態。而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成立以來,平均年化收益率達到了8%以上。

  業內人士預計,投資方案可能借鑒企業年金投資比例。按照人社部的規定,企業年金投資于流動性資産的比重不得低於投資組合委託投資資産凈值的5%;投資固定收益型資産的比重不得高於投資組合委託投資資産凈值的135%;投資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投資連結保險産品(股票投資比例高於30%)、股票型養老金産品的比例,合計不得高於投資組合委託投資資産凈值的30%。

  按照這一比例推算,理論上將有超過1萬億元養老金可以入市。不過,專家表示,養老金入市不是單指進入股市,而是廣泛參與資本市場。

  “起步階段,投資的步伐不會太大,投資的資金也絕不會達到所謂的萬億,養老金入市是一個長期政策,有逐步落實的過程,不會出現改革方案一齣臺,就有大量資金流向股市的現象,對股市影響也是長期的。”這位專家説。

  他建議,除了國內金融市場外,也可以考慮國際金融市場或者實業投資領域,但安全性是第一位的,應該選擇低風險和收益穩定的資産。

  建議放開個人投資選擇權

  有分析認為,“養老金入市”問題並不單單指養老金進入資本市場進行投資,而應該借此時機對我國的養老保險體系進行全面的市場化改革。

  從我國養老保險體系現狀看,目前三支柱發展失衡十分明顯。第一支柱基本養老基金資金量3.5萬億元左右,分地區分散管理,僅投資于銀行存款和國債,平均投資收益率2%左右,保值增值能力較差;第二支柱企業年金資金量0.7萬億元左右,目前大型企業都是採取定制化的賬戶管理,小型計劃正逐步向標準化轉移,按照國際主流的信託管理模式,以固定收益類資産配置為主,平均投資收益率為7.6%,受資本市場波動相對明顯;第三支柱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在我國發展落後,規模極小。

  此外,作為國家養老儲備基金,全國社保基金資金量1萬億元左右,也採用信託管理模式,社保基金理事會作為受託人。從運作模式來看,全國社保基金是定制賬戶的模式,由全國社保資金理事會負責配置,對不同資産資金做定制化的賬戶管理,採用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模式,平均收益率為8.13%,保值增值效果較好。

  對於我國的養老保險體系的市場化投資改革,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鐘偉表示,應當達到的最終理想狀況是,個人賬戶應明確其保險的特性,在承諾終身領取的同時實行“人死賬銷”;並在做實個人賬戶的基礎上,通過信託投資管理模式,以直接投資和委託投資的方式進行市場化投資,達到養老金保值增值的目的。

  不僅如此,業內人士認為,未來的養老金體系投資制度設計中,個人選擇權也十分重要。

  “中國的養老金管理應該根植于本土的需要。”博時基金[微網志]總經理助理耿紅表示,養老金投資産品化應該是中國多層次養老體系發展的一個選擇。從養老金體制來看,未來隨著稅收政策的調整,第二支柱、第三支柱覆蓋面的擴大,在政策設計之中應逐步地放開個人投資選擇權,個人賬戶可以自由的轉移。比較適合的産品應該是市場配置的産品,還有全球化資産配置的産品。還應該開發適合小型計劃和個人標準化的養老金産品,具有多樣性、可選擇性和攜帶性的特點。

  “對於中國來説,不管是企業年金,還是個人養老金,個人選擇權是非常重要的。”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副會長鐘蓉薩表示,目前基金業在養老保險體系的投資領域,第一支柱裏面基金還沒有參與;在第二支柱裏面沒有實現個人選擇權,因而其專業性其實還是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中國建立個人養老金體系正當其時,國家應該推動基金業去參與第三支柱整體的制度設計,同時應支援第二支柱的體系建設,為個人的養老提供相關的保障。

  模式不妨引入生命週期基金

  市場化運營必然關係到投資策略的確定。從中國企業年金的集中投資模式看,由於缺乏分散投資決策,每個年齡段人群資産配置是相同的,收益率也都是一樣的,這一狀態並不合理。為解決這一矛盾,專家建議引入生命週期基金。

  “關於投資決策中的資訊不對稱問題。從美國養老基金的投資分佈看,持零股票和滿倉情況的人居多,隨著年齡的增長並非呈現出應有的股票減持現象,這説明分散投資決策的結果並不是理性的。”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説。

  鄭秉文表示,生命週期基金常常叫作目標日期基金,是動態調整的一個投資工具,就是説年輕的時候,高風險的資産配置多一些,然後隨著年齡的增長,高風險的權益類的配置自動地越來越少,形成一個下滑航道,而固收類的比例越來越大。

  據透露,近年來,生命週期基金在美國發展非常快,到2013年,已發展到6180億美元。目前,美國大約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養老金是來自於生命週期基金。

  專家認為,我國引入生命週期基金條件已經成熟。鄭秉文表示:“目前,企業年金基金存量已達7000億元,機關事業單位正在建立年金制度,改革以後每年增量大約上千億,再加上企業年金的增量一千多億,合計年度增量接近3000億元,同時中國的個人養老保險賬戶稅收優惠政策即將激活,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體制改革方案也已經定了,對生命週期基金的需求是有一定潛力的。”

  為實現這一目標,鄭秉文認為,企業年金基金的投資政策要改革,應該大幅提高股票比例的上限,否則,生命週期基金的“下滑航道”將難以設計,至少投資政策中應對生命週期基金的股票投資比例進行鬆動,或實行個案審批制度。

  同時,投資應建立有限的個人投資選擇權,僱主必須為每個人提供若干投資選擇,比如三個:一個選擇是“生命特徵基金”(在“保守”,“溫和”和“激進”等幾個類型裏個人要選擇一個),第二個選擇是現在的傳統做法,第三個選擇是生命週期基金。

  長江養老保險公司總裁李春平也認為,應該把不同風險偏好的客戶進行分類,包括兩個層面,一個是按生命週期,根據退休年齡決定風險暴露,另一個可以根據每個人對整個資本市場的認識。

  他建議,未來職業年金和企業年金可以考慮放開個人選擇權。“並不是説完全的放開,而是有限的放開,受託人對年金持有人提供不同風險偏好的選擇。不同年齡階段的個人,不同風險偏好的客戶,具有不同産品的選擇。這樣,養老金資産配置才有可能實現。”他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