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財經 > 理財 > 理財要聞 > 正文

字號:  

第一屆中國資産管理峰會在北京召開

  • 發佈時間:2014-08-13 09:41:32  來源:中國網財經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胡愛善

  《中國資産管理行業發展報告(2014)》發佈

  2014年8月8日,智信資産管理研究院聯合北京國際信託有限公司、中國光大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民生通惠資産管理有限公司和銀河金匯證券資産管理有限公司在北京主辦了“第一屆中國資産管理峰會暨《中國資産管理行業發展報告(2014)》發佈會”,在發佈報告的同時,也給行業內精英提供了一個交流對話的平臺。

  智信資産管理研究院首席研究員鄭智在此次峰會上發佈了《中國資産管理行業發展報告(2014)》。這是智信資産管理研究院歷時半年,組織60余位業內專家編撰了的報告,嘗試首度構建中國資産管理行業的分析框架,涵蓋受託機構、客戶渠道、資産配置、風險管理、基礎設施、制度建設等六大模組。

  鄭智表示,在資産管理行業,大投行的思維邏輯在過去佔據主流,但是未來的發展將更傾向於以資金端需求出發的大資管模式,這底層的法律關係則更多依賴大信託的思想。而跳出資産管理行業來看整個中國金融市場,就會發現,資産管理行業的快速發展是在金融市場不斷深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展開的,特別是利率市場化推進的産物,很多理財産品實際上不是真正的資産管理産品而是存款替代品。

  “那麼下一步,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放開,以及理財産品的剛性兌付打破之後,整個資産管理行業規模是否會縮水,往何處去,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他還指出,資産管理行業之所以此刻綻放在我國金融市場,正是跨界融通的體現。對資産管理各個子行業來説,未來很多的機會可能來自於跨界合作,産品混搭。

  中國銀監會前副主席蔡鄂生出席了此次峰會,並做了《信託制度助力資管行業發展》的主題演講。中國銀監會創新部主任王岩岫做了《銀行理財正在向規範的資産管理業務轉型》的主題演講。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副總經理白偉群則做了《資産管理行業基礎設施建設》的主題演講。

  此外,北京信託總經理王曉龍、光大銀行資産管理部總經理張旭陽、萬向控股副董事長肖風、方正證券副總裁衛劍波亦分別發表了主題演講。

  同時,圍繞資産管理的跨界創新話題,交通銀行資産管理中心總裁馬續田還與浦發銀行金融市場業務總監謝偉、外貿信託總經理徐衛暉、中國人民人壽保險公司投資部副總經理余浩、深圳新産業投資董事長翁先定以及銀河金匯證券資産管理有限公司執行總裁黃建賢進行了討論,亦碰撞出了很多思想火花。

  在我國實體經濟連續多年高速增長、居民財富不斷積累的背景下,以代客理財為特徵的資産管理行業日漸壯大,並在最近一兩年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從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到貨幣市場,再到房地産市場,到處都有資産管理機構的身影。雖然行業發展過程中存在各種“踩紅線”的爭議,但資産管理行業崛起的趨勢已然形成,且其背後有著深刻的社會發展必然性。

  首先,這是我國居民財富增長、投資理財意識逐步覺醒後的必然。截至2013年底,全國個人儲蓄存款接近45萬億元,每人平均GDP達6905美元,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準。財富的增長讓投資者不再滿足於過去單一的儲蓄方式,差異化、個性化的理財産品和多元化的投資渠道應運而生。銀行理財、股票基金、貨幣市場基金信託……多樣化的産品類別覆蓋了不同風險偏好人群的需要。受投資理財需求的推動,資産管理行業進入高速發展階段。

  其次,資産管理行業的崛起是利率市場化與金融脫媒趨勢下金融機構主動選擇和競爭的結果。十年前社會融資構成中80%左右的資金來自銀行貸款,但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深入和金融脫媒的深化,銀行業金融機構也希望改變過度依賴存貸利差的局面,同時避免全社會金融風險過度集中在銀行系統。於是,最近幾年債權性質的直接融資快速發展,2012年和2013年銀行貸款在社會融資規模中的佔比迅速降至50%左右,與之相伴的是資産管理業務的興起。聚合居民財富投資到實體經濟,使投資者在承擔相應風險的同時,分享到利率市場化的成果,可以支援實體經濟發展,還可以給金融行業帶來一個新的營利點——資産管理,可謂一舉三得。

  然而,由於強烈的市場需求與長期的金融壓抑、謹慎的監管制度之間存在脫節,資産管理行業以一種“非正常”的方式快速發展並被社會各界質疑、詬病。

  第一,不少資産管理業務被冠上影子銀行的帽子。2008年底“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出臺之後,中國債務融資市場高度活躍。以銀行理財和信託公司為代表的資産管理機構開展類貸款的融資業務,由此被視為影子銀行。

  第二,表外“裸奔”放貸存在風險。助推資産管理行業大規模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類固定收益産品的大量發行,其背後支撐是沒有資本約束卻在做著類似銀行表內信貸業務的資産管理機構。作為傳統銀行體系之外的融資渠道,資産管理機構在服務實體經濟、豐富居民投資渠道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然而,由於在資本充足水準、貸款集中度、存貸比、存款準備金等方面缺乏標準化的監管要求和風控措施,外界擔憂這種變相放貸會導致風險積聚。

  第三,存在畸形“剛性兌付”。經濟下行壓力逐步增加,資産管理機構頻頻與産品的兌付危機一同曝光,外界一方面指責資産管理機構管理不善,另一方面期待能夠出現首單“剛性兌付”被打破的案例。“剛性兌付”預期的存在對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非常不利,沒有機構願意承認自己在“剛性兌付”,但在各方力量的博弈以及社會認知的強大慣性下,類固定收益産品“剛性兌付”傳統還是一直保持了下來,只是這個紀錄還能保持多久尚無法預測。

  面對詬病,到底何為資産管理,資産管理應該做什麼,底線和約束在哪,從監管層到一線從業者可能都很難拿出統一的定義範式,在立法及規章制度的制定等方面也難有統一的規則。對於這個學理法理不統一、制度框架不健全,卻存在強烈的市場需求與創新熱情的行業,藍皮書希望以研究者、觀察者的身份,通過對海內外資産管理行業發展歷程與經驗的比較、行業內高管及從業者的走訪與調研,監管層和法律界人士的諮詢與求證,初步厘清我國資産管理行業的定義、起源、脈絡及趨勢。正本清源,還原事實,給政府和公眾以參考。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