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3日 星期二

財經 > 理財 > 職場 > 正文

字號:  

起底杭州高校青年教師收入:入職7年講師年薪7萬

  • 發佈時間:2014-08-08 16:37:01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孫朋浩

  四分之一高校青年教師是“月光族”?

  面臨職稱、科研、房子“三座大山” 青年教師日子過得挺緊巴有教授直言現行高校薪金制度不夠靈活 可參考國外大學模式

  前不久,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薪酬管理研究分會課題組發佈的一項有關高校教師的收入調查,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調查顯示,高校教師年收入10萬元以下的佔47.7%,年收入在15萬元以下的佔總人數的85.9%;青年教師中近1/4的人收不抵支。

  該調查涉及全國84所高校,樣本超過13萬個。課題組指出,高校教師現有收入非常缺乏競爭力。而綜合調查結果還可以發現,10萬元幾乎成了高校青年教師年收入的“天花板”。

  就此,記者採訪了多位杭城高校青年教師,對他們的收入現狀進行了大起底。

  樣本1

  教學崗位

  在杭州想買房有點難

  前段時間,一封由南京某高校青年教師寫給大學校長的辭職信在網際網路上流傳甚廣。信中説:“學校周圍的房價已漲到每平方米八九千了,遠在江寧的房價也到了四五千;菜場的肉價已到了十幾元每斤。可我的工資是區區2500塊大洋!”

  記者採訪發現,不少高校老師都關注過這條新聞,並感同身受。“我現在的收入,老實説生活壓力真的很大。”東北人張雯(化名),在杭城某大學任職已經7年了,目前職稱是講師。她説,自己的7萬左右年收入分為兩個部分:基本工資和課時津貼。“因為是講師,所以學校給我安排的課時並不多,課時津貼也不高。有些同事剛進來時職稱是助教,課時安排得更少,津貼系數也更低,他們一年可能只有五六萬元收入。”

  “我在學校宿舍呆了7年,月租650元。在杭州,我根本不敢想買房,動輒一萬多的房價,現在的收入根本負擔不起。”張雯覺得,高校教師是知識型工作者,他們追求的更多的是教書育人的興趣、受人尊敬的社會地位以及職業和收入的穩定性,但保障性收入的比例太低,可能會導致教師不安心本職工作,有後顧之憂。

  樣本2

  行政崗位

  日常開支都要精打細算

  李棟(化名),河南人,大學學的是會計專業,畢業後來到杭州某大學做行政崗位。“月光”,李棟用一個詞,概括了他目前的收入情況。

  “我的工資主要由基本工資和績效獎金兩部分組成,除去各種稅費,一個月到手也就四五千元。”目前,已經在杭州成家,不僅要養房、養車,現在還有了孩子。李棟説,這四五千元的工資怎麼花都要精打細算。

  李棟在現在任職的大學8年了,工資基本沒怎麼漲過,學校的工資結構都是定死的,一眼看得到底。“我現在是科級,只要職稱不提,工資變化不大。”李棟説,學校對行政人員的課時有限制,所以課時津貼也很少。他曾想過去做兼職補貼收入,但因為工作是坐班制的,時間卡死了,也就斷了這個念想。雖然大學老師做兼職的情況不少見,但對青年教師來説機會寥寥,企業更願意聘用科研成果突出、經驗豐富的教授做顧問。

  相比李棟,杭州某高校教師孫剛(化名)的日子稍微好過一點。孫剛1999年進入該大學,目前在學校黨辦做秘書,科級。按照實際到手的錢計算,孫剛的收入情況:基本工資1000多,績效工資4000多,住房補貼+公積金4000多,年收入大概在10萬上下。

  這份收入孫剛覺得偏低,需要“掰著手指頭花”,但看看學校裏處級崗位的同事,年收入也才14萬—15萬。剔除房貸、人情往來、基本生活開銷後,他每個月也剩不下多少錢。“今年一家三口去了廈門,一個月工資就沒了。本來還想去青海,想想開銷大,也就打住了。”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來自城市的青年教師比來自農村的青年教師負擔更輕一些,主要原因在於家在城市的老人,醫療等社會保障相對更好。

  是否可以弱化“職稱”概念 收入分配參考國外大學模式

  浙江工業大學教授翁傑對高校薪金分配有過研究。他坦言,目前的薪金制度確實存在一些缺陷。

  “不夠靈活。”翁傑説,目前教師的收入和職稱掛鉤,職稱越高,收入越高,而評職稱,則需要一定的科研成果。平時課時費低,科研立項後有獎金補貼收入,種種客觀原因無形中把青年教師往科研這條路上推,所以大學教師“重科研輕教學”的狀況非常普遍。但事實上,青年教師要申請到好的科研項目比較困難,所以這也讓他們的處境更艱難。

  “目前,各高校對教師的薪金制度也在改革,力度不一。”翁傑覺得,科研、職稱不應該成為衡量教師價值的唯一標準。前段時間,清華大學解聘女教師鬧得沸沸颺颺,原因是這位女教師重教學忽視科研,但事實上這位老師很受學生愛戴。同樣的,清華大學“9年未評職稱的老師須離職”的制度,也很值得商榷。

  “大學應該是把培養人才放在第一位,重視教學的老師一樣值得鼓勵。甚至在收入分配上可以向這些老師傾斜,而不是只有職稱這一條硬杠杠。這樣青年教師提高收入的彈性空間就更大了。”翁傑説。

  他還提到中國高校的分配製度可以參考國外大學模式。“一個老師來應聘,直接和校方談,校方會向老師提要求,老師則向校方提薪酬要求。這樣每個老師的教學目標不一樣,薪酬也不一樣,但老師們都會對自己的收入滿意。”翁傑認為,每位老師專長不同,不管教學還是科研,只要能達到學校預期目標,就能得到相應報酬。

  延伸閱讀

  青年教師的“三座大山”

  採訪中,高校青年教師普遍反映,職稱、科研、房子是壓在身上的“三座大山”,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不管是行政崗位還是教學崗位,大部分青年教師的收入都差不多。而10萬這個數字,的確像“天花板”一樣難以突破。

  記者了解到,目前多數高校教師薪酬體系都有相對固定的標準:走教學路線和行政路線的待遇,有大致對等關係,講師與科級相當,副教授與副處級相當,教授與正處級相當;高校工資待遇向一線教師傾斜;一線教師收入也有高低,看教學評價和科研兩方面。其中,教學評價主要是指教師的課時量、學生滿意度、學校考評等;科研主要是指教師的立項課題級別、數量以及論文發表情況等。

  若干年前,課題經費也是教師收入的一項來源,但理工科跟文科的經費額相差較大,理工科某項課題拿到幾十萬不是大問題,而文科課題一般也就是幾萬。不過目前課題經費控制得很嚴,經費中的勞務費、差旅費等都有比例限制。

  當然,高校畢竟是個教學育人的單位,作為政府部門和高校自身,需要對當前的薪酬體制加以改革完善,使其更加科學合理。而對廣大中青年教師來説,更需要在教學、科研中有所作為。只有雙管齊下,“三座大山”的壓力才能有效緩解。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