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資産負債匹配管理,是險企長期持續穩健發展的關鍵,尤其是在行業轉型發展過程中,在投資形勢較為嚴峻的情況下,資産負債匹配尤為重要。
近期,多家上市險企相關負責人解碼資産負債匹配“秘籍”:在負債端,險企積極推進業務結構的優化,豐富産品矩陣,保證利率較低的分紅險是未來重點發力的産品;在投資端,將根據不同業務的收入特點進行差異化配置。更重要的是,將資産負債匹配理念貫穿經營全過程,力求多目標動態平衡。
負債端分紅險將“挑大梁”
保險業具有負債經營的特點,通過銷售獲得的保費收入是負債資金,未來需要以賠款或利益給付等形式支付給保險客戶,因此,做好資産負債匹配管理尤為重要,這也是險企長期穩健經營的關鍵。
業內人士認為,前幾年險企控制或壓降成本的意識不夠強,往往以銷售論英雄,將壓力傳導給投資端。近兩年,在監管部門的引導下,行業持續推進負債端降成本的工作,包括下調人身險産品預定利率,壓降萬能險結算利率上限,在全行業推進“報行合一”等。
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意識到,要持續優化業務結構,降低負債端的剛性成本,從而為投資端留下更大、更靈活的空間。豐富産品矩陣、大力發展分紅險是險企下一步的普遍選擇。
例如,中國平安上半年的分紅險保費收入為354.2億元,同比增長了5.4%,分紅險保費佔其人身險規模保費的9.13%。中國平安聯席首席執行官郭曉濤表示,為了應對保險行業的變化,將進一步優化和調整産品結構,過去大概有70%以上是傳統險,未來將以分紅險作為主打産品,預計會佔銷售的50%以上。
中國太平也表示,後續將對分支機構疊加分紅險的考核,預計明年分紅險佔比將提升至50%以上。
中國太保總精算師兼財務負責人張遠瀚表示,隨著人身險産品預定利率下調和宏觀環境的變化,原來的産品結構已經不適合客戶需求,太保壽險的方向是轉向保障型和分紅型産品。長期來看,太保壽險分紅型産品佔比有望超過50%。半年報顯示,太保壽險上半年的分紅險保費規模為381億元,同比增長12.2%。
業內人士表示,由於分紅險採取險企和客戶共擔未來利率風險的機制,因此,發展分紅險將提升險企抵禦利率風險和退保風險的能力,預計人身險行業分紅險的佔比將持續提升。
投資端提升跨越週期能力
在壓降負債端成本之外,保險公司還需要升級投資理念,提升投資能力,才能持續提升公司整體經營效益。多家上市險企負責人認為,投資端要進一步強化資産負債匹配管理的理念,從負債特徵出發進行大類資産配置。
“在進行投資資産配置時,特別要突出對資産負債兩端的有效聯動,做好三個匹配:久期匹配、成本收益匹配以及流動性匹配。”中國人保副總裁才智偉表示,要做好分賬戶精細化管理,即根據不同的負債端資金特性,來做好分賬戶差異化的資産配置和投資策略,尤其是人身險不同險種的資金特點不同,特別需要投資端根據其規模、會計方法等特點進行分賬戶管理,做好配置。要優化各投資品種的投資策略,在固收投資方面,拉長資産久期,增厚收益;在權益投資方面,強化絕對收益目標;在另類投資方面,做好對公開市場標品投資的替代作用。多措並舉,增厚收益、平衡波動、分散風險。
中國平安首席投資官鄧斌表示,險資遵循的投資原則是戰略定力、穿越週期、戰術機動、未雨綢繆、配置均衡、分散風險。中國平安進行了很多長久期利率債和高價值股的配置,使得其上半年收穫了穩健的投資收益率。
滲透在經營各環節
儘管在具體的業務層面,推動資産負債匹配更多體現在負債端和投資端,但隨著資産負債匹配理念的進一步深入,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認為,資産負債匹配應是自上而下的,要滲透在險企經營各個環節。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行業管理諮詢合夥人周瑾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資産負債管理的核心是平衡和取捨,需要平衡多組關係,除了資産與負債的關係,還有規模增長與效益創造的關係、長期價值與短期利潤的關係、資本約束與風險擴張的關係。因此,資産負債管理不是簡單的財務和精算的技術問題,而是需要險企董事會和管理層關注和重視的治理問題。
周瑾認為,過去多年,險企在治理層面的認知和重視程度不夠,內部職責分工和匹配管理協同機制缺失,部分險企戰略激進,決策短視,傾向規模增長、短期收益和風險擴張的目標,埋下了一些隱患。當外部環境發生變化,這些隱患就可能顯性化。
在周瑾看來,險企要做好資産負債匹配管理需要從三個維度入手。首先,要厘清相關專業技能和管理職責在公司內部的分工與協同機制,明確治理層面的專業委員會及其議事與決策機制,理順精算、財務、投資、風險、産品、渠道等相關部門如何分工合作;其次,要夯實數據基礎,共建技術平臺,搭建科學透明的模型,開展前瞻性的和動態的情景分析與壓力測試;再次,要將技術層面的分析測算結果應用到管理決策中,指導公司在産品設計與定價、業務預算、資産配置等各環節業務。
“未來經營是一個多目標平衡的經營,要改變以往只是以銷售來論英雄的模式。”中國人壽總裁利明光表示,要將資産負債匹配理念貫穿落實到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包括産品設計、定價、銷售、客戶服務等,推動資産負債兩端相向而行,不能單獨談發展、風險或者回報等目標,而要圍繞長期目標,避免就業務發展談業務發展。
(責任編輯:孟茜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