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險公司2024年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已陸續披露。
除個別險企因特殊情況未公佈數據之外,多數財險公司前三季度的保險業務收入、凈利潤等業績指標均已出爐。據《證券日報》記者梳理,截至11月10日,共有84家財險公司披露了三季度業績。
總體來看,前三季度,84家財險公司總計實現保險業務收入13055.55億元,同比增長6.2%;實現凈利潤506.84億元,同比增長13.6%。其中,“老三家”(人保財險、平安産險、太保産險)合計實現凈利潤417.72億元,佔84家財險公司合計凈利潤的82.4%。
受訪專家表示,今年前三季度,財險公司保險業務收入和凈利潤增速平穩。但行業“馬太效應”仍較為突出,這主要是由於大型財險公司具有規模效應優勢、品牌優勢和成本優勢。對於中小險企而言,需要專注細分領域,做好産品差異化與個性化,以夯實自身經營能力。
84家財險公司凈利潤
同比增長13.6%
從前述84家財險公司的保險業務收入來看,今年前三季度,84家公司合計實現保險業務收入超13000億元。其中,人保財險、平安産險、太保産險、國壽財險、中華聯合財險分別實現保險業務收入4305.68億元、2394.95億元、1596.95億元、830.07億元、557.56億元,暫列保險業務收入前五位。
從凈利潤來看,今年前三季度,84家財險公司中,62家盈利,合計實現盈利520.28億元;22家虧損,總計虧損13.44億元。合計實現凈利潤506.84億元,同比增長13.6%。其中,人保財險、平安産險、太保産險、國壽財險、陽光財險分別實現凈利潤221.23億元、137.48億元、59.01億元、22.23億元、9.01億元。
數據顯示,“老三家”在財險行業中合計實現保險業務收入8297.58億元,佔84家財險公司合計收入的63.6%;合計實現凈利潤417.72億元,佔所有盈利險企凈利潤的80.3%,佔84家財險公司合計凈利潤的82.4%。
這意味著,財險行業“馬太效應”仍舊較為顯著。開源證券非銀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高超也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前三季度,龍頭財險公司市佔率保持穩定。
究其原因,燕梳新學堂創始人施輝認為,財險行業中車險等産品多為標準化産品,在標準化産品的競爭中,如果中小險企在內部運營成本和外部市場成本上都高於大公司,容易被擠出市場。
此外,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財險行業“馬太效應”還受到大型險企的品牌效應、規模效應、風險管理能力差異等因素的影響。
六成險企
綜合成本率超100%
與財險公司盈利相關的核心指標還有綜合成本率。綜合成本率是衡量財險公司承保端經營狀況的核心指標,該指標反映財險公司的承保端盈利能力,綜合成本率越低説明公司承保端的盈利能力越強,綜合成本率高於100%,意味著其在承保業務方面出現了虧損。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有52家財險公司的綜合成本率超過100%,顯示出行業整體的承保虧損壓力。其中,22家虧損的財險公司中,有21家財險公司的綜合成本率都超過100%。以永誠財險為例,今年前三季度其虧損額較高,綜合成本率同比提高超10個百分點。
高超表示,綜合成本率受大災影響表現分化。根據應急管理部統計數據,2024年前三季度自然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232億元,同比增加5%,自然災害多發預計提升險企賠付。
永誠保險的償付能力報告也表示,由於承保標的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的賠付金額較上季度大幅上升導致其三季度經營虧損。
展望未來,普華永道中國金融行業管理諮詢合夥人周瑾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業務經營上,大型公司會在業務結構優化、成本壓降和運營效率提升上繼續加大力度,並且會在新能源汽車及其他創新業務上持續探索;對於中小險企而言,則需要適當地做減法,聚焦在優勢市場和客群,選擇差異化的經營領域和模式,夯實自身的經營能力。
(責任編輯:譚夢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