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交銀兩成基金清盤線以下 慎對迷你基金一刀切

  • 發佈時間:2014-09-01 08:2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田燕

  截至8月28日收盤,133隻基金中凈值增長率為負的共36隻,佔27%左右。其中銀河滬深300成長最低,為-10.35%,其規模為4800萬。

  如果不是匯添富的一紙公告,“迷你基金”的問題還將猶如往常一般雖然不斷被熱炒,但從未有過實質性進展。正是匯添富28天理財這只第一個吃螃蟹的基金,為130余只“迷你基金”的歸屬破開了另一個方向──死扛之外,主動放棄或許不是一條更佳道路。

  就133隻基金今年以來的業績表現來看,超過2/3業績表現為正,其中凈值增長率在10%以上的有13隻,大摩主題優選以17.36%的成績位列第一。

  這些基金是否真正差到必須清盤,又或還有緩轉的可能?是撒手撤盤,還是權衡求變?這是基金公司需要考量的問題,也是投資人必須共同參與的決策。

  交銀1/5基金清盤線之下

  8月16日,匯添富基金發佈的一則公告迅速在基金業掀起波瀾。

  根據這則公告,匯添富旗下匯添富28天理財基金擬於9月16日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匯添富28天理財基金將成為國內基金業發展16年來首個主動清盤的公募基金。

  而早在匯添富發佈該則公告的前一天,中國基金業協會在山東組織召開了“中國基金業協會産品銷售專家委員會”。據理財週報記者此前採訪到的一名與會人士透露,會上主要談了基金業“關停並轉”,“匯添富在會上已經談了想法,並且呼籲大家跟上,由他們來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從會上來看,大公司也有這個動力和共識去做清盤的,今年主動做清盤的基金應該不會少。”

  而在此之前,“迷你基金”退市的問題一直是行業問題,今年以來“迷你基金”的數量更是迅速增多。

  據天相投顧統計顯示,截至2014年6月底,1712隻基金合計凈值規模3.61萬億元,單只平均規模21.08億元。其中凈值規模低於2億元即普通基金成立門檻的有499隻,佔到了近三成;跌破5000萬元警戒線的多達133隻,比去年底的69隻增多了近一倍。

  從單個基金公司擁有的“迷你基金”數量來看,交銀施羅德旗下共有7隻“迷你基金”,在眾多基金公司中位列第一。而交銀施羅德目前旗下共有35隻基金,因此僅“迷你基金”就佔到了1/5;信誠、銀華緊隨其後,各有6隻;富國基金、富安達、國泰、上投摩根等基金公司“迷你基金”數量亦多達5隻。

  另據Wind數據顯示,在眾多“迷你基金”中,基金年中規模跌破1000萬元的共有10隻。工銀瑞信標普全球資源凈值最小,只有243.64萬元。

  對於“迷你基金”數量今年以來的翻倍式增長,華泰聯合王樂樂認為,“本來池裏的水一共就這麼多,基金總數越來越多,整個市場的産品不斷豐富,同質化産品也不斷出現,‘迷你基金’自然就會變多。”

  據統計,目前基金業已經基本跨入“2000時代”,此前跑馬圈地的粗放式發展期已基本結束,而進入到創新發展時期,妥善解決“迷你基金”退市問題成為行業新陳代謝的關鍵一步。

   不該“一刀切”

  在“迷你基金”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匯添富28天理財的擬清盤計劃似乎劃開了一個口子,市場上支援“迷你基金”清盤的聲音也愈加熱烈。

  東吳基金總經理任少華認為,“‘迷你基金’清盤是遲早的事,之前是基金公司對政策的不了解,也不敢做,現在匯添富做了以後會帶動趨勢。因為這些清盤線以下的基金確實是對基金公司資源的浪費,5000萬的基金有時候甚至養不活一個基金經理。”

  而華南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投資總監對“迷你基金”清盤也非常認可,“‘迷你’基金就應該清盤掉,那麼點規模即使能賺到錢,那些錢也可忽略不計,基金公司沒必要分散那麼多精力來管這些小基金。許多小基金其實都是因為業績差才沒人追捧,基金公司沒必要死撐。”

  理財週報記者統計了130余只“迷你基金”今年以來的凈值增長率,截至8月28日收盤,133隻基金中凈值增長率為負的共36隻,佔27%左右。其中銀河滬深300成長最低,為-10.35%,其規模為4800萬。

  相較之下,超過2/3的“迷你基金”凈值增長率為正,其中凈值增長率在10%以上的共有13隻,大摩主題優選、大成中證500深市ETF、鵬華中證資訊技術分別以17.36%、15.09%、14.30%位列前三。如此看來,“迷你基金”業績也未如大家理所當然認為的那般差,為何規模卻沒有能發展起來?對於其中業績尚好的基金,又該如何處理?

  華泰聯合王樂樂向理財週報記者解釋道,“從短期來看確實存在一種現象,就是基金稍微取得一點收益就被投資人贖回,從而導致回報為正規模卻在變小的看似不合邏輯的情況。但從長期來看絕對不是這樣的,淪為‘迷你基金’絕非投資人不理智,而是這只基金長期業績不突出所致。”

  一家旗下擁有好幾隻“迷你基金”的基金公司則表示,“迷你基金”的形成存在更多的原因。首先,相關基金經理有不太好的歷史業績,或者業績還沒有做出來,未能吸引投資者持續購入;其次,由於這些迷你産品對於基金公司的利潤邊際貢獻度低,因此,從公司經營的角度來看,這些基金也處於次要的位置。對於當前這130多只“迷你基金”而言,“一刀切”顯然是不理智的做法,基金公司本身的成本以及投資人的意見成為必須考慮的兩大因素。

  華南一名公募人士表示,“這些‘迷你基金’其實就相當於一個殼,這個殼如果還有價值那就加大行銷力度壯大其規模,如果行銷的成本比這個殼本身的價值還大,那就直接選擇放棄。”

  而據理財週報記者了解到,廣發基金內部正積極謀求小基金轉型。例如廣發聚祥由保本轉為混合型;成立於2011年8月5日的廣發聚利將由三年期封閉式一級債基轉型為開放式債基(LOF);廣發聚源一年定期債也改為開放式基金。

  而早在廣發之前,大成中證500滬市ETF聯接基金轉型為大成健康産業股票基金,成為第一隻成功轉型的迷你基金。

  轉型並非易事,除了基金公司內部做好協調,與投資人之間的溝通也十分關鍵。

  “目前我們有通過電話、短信等進行溝通,有的還要召開持有人大會。不過雖然持有人各種態度都有,但只要基金賺錢了,與投資者講清楚利害關係,他們還是比較支援的。”一家正在謀求小基金轉型的基金公司向記者透露道。

  不過,王樂樂認為轉型並非最佳之策。“我認為應該合併為主,轉型其次,再是清盤。轉型相當於發了一個新産品,從延續性而言投資人體驗並不好。應該盡可能讓‘迷你基金’合併到基金公司的一些明星基金上,通過費用減免的方式使客戶從舊基金轉向新基金,保持用戶的延續性。”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