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基金 > 私募動態 > 正文

字號:  

“公募情結”難解 私募設立公募再添一例

  • 發佈時間:2015-12-16 08:5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田燕

  2015年上半年波瀾壯闊的大牛市使資産管理行業一度欣欣向榮,而2014年3月剛得到“正名”的陽光私募無疑成為最大的一類受益者。隨著行業快速擴張,不少陽光私募快速成長,不僅管理規模實現突破,人才和硬體也都具備了一定的實力,在此背景下,不少私募機構開始將公司發展目標投向公募領域。

  證監會近日公佈的資訊顯示,掌管歌斐資産和以諾教育的譚文清和殷哲以自然人持股的方式提交了設立歌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申請,繼上海知名私募凱石益正資産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凱石投資”),以及大型債券型私募北京鵬揚投資管理公司(下稱“鵬揚投資”)之後,私募設立公募基金公司的名單或再添一例。

  在業內人士看來,私募機構進軍公募領域,將給大資管行業的發展帶來更大的想像空間。得益於激勵更為市場化的特點,大型私募機構開展公募業務優勢明顯;但同時也需要嚴格做好合規風控,杜絕內幕交易和利益輸送。

  “私募設立公募”或再添一例

  格上理財研究員蘇晴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介紹,目前私募基金開展公募業務有三種申請模式:第一種是私募基金公司直接申請開展公募業務,但這對私募機構的規模、人力、硬體等要求較高;第二種是私募機構作為股東發起設立公募基金公司,審批流程和條件與現有公募基金公司設立基本一致;第三種是私募基金通過股權收購,成為現有公募基金的股東。此種情況下,私募基金公司可以享受公募現成的團隊和渠道資源,節約後臺建設的時間成本。

  歌斐資産、凱石投資和鵬揚投資均採用的是第二種模式,即作為股東發起設立公募基金公司。凱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採用自然人持股的方式,由凱石投資董事長陳繼武持股96%、李琛持股4%;鵬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則由楊愛斌持股55%、上海華石投資有限公司持股45%。

  此番擴容的“新兵”,歌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兩位擬任股東也都是自然人,譚文清和殷哲分別持股51%和49%。而第三種模式的典型案例則是在年初,上海景林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出資7000萬元,成為長安基金的股東。

  在業內人士看來,私募基金無論以哪種方式開展公募業務,都會給公司業務打開更大的想像空間。“首先可以拓寬發行渠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第三方平臺的投資制約;其次由於公募業務可向大眾宣傳推廣,便於提高私募的知名度和認可度。另外由於公募基金投資門檻低,進軍公募有利於公司做大管理規模。”格上理財研究員梁曉丹向記者分析稱。

  “公募牌照價值雖然以後會繼續貶值,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一定時間內依舊會存在價值。”凱石投資的投資總監仇彥英對本報記者表示,公募基金在部分業務上依然具有政策優勢,如基金互認;此外,一些海外基金本身的風控合規要求也首先考慮選擇公募基金開展合作。“我們拿到牌照之後,一方面就是有牌照效應,原本不能做的業務就放開了;另一方面就是增加credibility(可信度),開展海外業務時也更加方便。”仇彥英説。

  私募大佬的“公募情結”

  實際上,記者了解到,自2013年證監會頒布新《基金法》、《資管機構設立公募基金管理業務暫行規定》以來,私募想要進軍公募已經沒有政策限制。但在此前兩年提起申請者寥寥,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陽光私募整體規模偏小,公司人才及硬體方面實力較弱。

  “去年3月備案制的實施給陽光私募正名,加上今年上半年的大牛市,行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也出現了一些規模比較大的私募,不管是硬體還是軟體方面都具備了相當的實力。在行銷和後臺運營方面都有很強的能力。”上海愛方投資總經理莊正告訴本報記者,這類實力雄厚的私募做公募比較順理成章,甚至會比一些非資管背景出身的公募更有優勢。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0月底,已在基金業協會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已高達21821家,已備案私募基金20853隻。其中私募證券管理人總共9632家,規模超過50億元的陽光私募達54家,備案基金12407隻,和1月底的數據相比分別增加了281%和183%。

  從規模數據來看,備案私募基金認繳規模4.89萬億元,實繳規模4.04萬億元。其中,證券類私募認繳規模1.90萬億,較年初的0.85萬億增加了124%。

  值得注意的是,行業整體的快速發展、私募機構自身實力的增強或使“私募拿公募牌照”成為行業趨勢,但顯然並不是所有機構都有能力企及。“公募業務涉及更廣泛的投資者,受到監管等各方面的要求更為嚴苛,開展公募業務的私募機構需要更好地控制風險、配置更多的人員、披露更多的資訊,也是需要一定的公募基金經驗做支援的。”梁曉丹表示。

  而記者注意到,目前提起公募設立申請的負責人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是公募出身。如陳繼武曾擔任富國基金(部落格,微網志)副總經理、投資總監;而鵬揚投資的掌門人楊愛斌也曾擔任華夏基金固定收益總監一職。“公募情結還是很重要的,我骨子裏是做公募出身的,李琛是管公募銷售的,也是公募出身。”陳繼武向記者坦言。

  如何嚴防利益輸送

  私募拿公募牌照雄心勃勃,但與此同時,大資管行業的另一個現象則是,行業人才不斷流失倒逼著公募改革。以中歐基金為代表的不少公募基金正在進行事業部制改革,那麼兩者相比,私募開展公募業務的優勢何在?

  “公募基金最大的問題就是激勵問題,中歐基金業績還不錯,因為激勵放開了。而私募管理人本身的激勵也更加靈活,能夠直接給到公募基金經理更為市場化的激勵。”莊正告訴記者,相比目前公募的股權激勵模式,自然人直接控股基金公司會更有吸引力。

  陳繼武向記者介紹,凱石基金在股權結構上較以往公募有所創新,公司將實行準合夥人制度,把股份給核心投研和經營團隊,實行自然人持股。“這樣的機制其實和事業部制差不多,區別在於其他公募基金核心團隊只有20%的股份,但我們這裡整個經營班子是100%的股份,都在我們手裏,沒有其他人。”陳繼武説。

  除了激勵機制更加市場化,也有市場人士表示從産品角度出發,私募做公募如果能適當加入絕對收益的理念,將會在風險控制方面更加有優勢。“二級市場投資者更多需要發展的是能夠控制風險的能力,公募基金做相對收益厲害,但是做絕對收益很差。”莊正便向記者表示稱,公募近年來也發了一些絕對收益産品,但整體波動性還是很大,在風險控制方面或不如私募優勢明顯。

  儘管私募做公募業務有明顯優勢,但另一個不能忽略的事實是:投資理念存在根本差異的兩個團隊存在於同一家公司,內幕交易和利益輸送或更易滋生。“確實可能會存在利益輸送,因為很簡單,私募的業績提成高,用公募的錢去抬私募的轎子。發一個億的私募,如果做得好,10個億的公募都趕不上,確實存在這種問題。”莊正説。

  “老鼠倉、內幕交易、利益輸送這三條紅線千萬不能碰。”據莊正介紹,目前的監管規定是借鑒公募基金的專戶業務,把私募産品吸納進來,分開運作,嚴格實施防火牆制度。“人員隔離、物力隔離、辦公場所隔離。監管部門對公募及私募的監管方式存在差異,私募開展公募業務必須要做好合規風控。”莊正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