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財經 > 基金 > 基金要聞 > 正文

字號:  

QDII基金七年之“恙”:國際化如同一場夢

  • 發佈時間:2014-10-13 08:33:27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田燕

  7年前的10月,4隻QDII基金閃電募集1200億元出海投資。7年過去,雖然美股迭創歷史新高,但首批出海的4隻QDII 基金凈值仍在面值之下徘徊,最低者不足6毛。業績不佳,銷售慘澹,QDII基金規模長期滯漲,目前正逼近歷史新低。

  業績:

  虧損陰影揮之不去

  運作7年,業績不佳。這恐怕是QDII基金最為投資者和業內所詬病的。這一點無論是首批出海的4隻QDII基金還是之後陸續成立的QDII基金都表現得十分明顯。

  截至10月9日,南方全球、華夏全球、嘉實海外和上投亞太單位凈值(同時也是累計凈值)分別是0.762元、0.854元、0.67元和0.577元,成立以來分別虧損23.8%,14.6%,33%和42.3%。從絕對收益角度看,4隻QDII基金均顯著虧損。而這4隻基金各自的業績基準同期漲幅分別為1.33%、-0.16%、-34.48%和-10.52%,可以看出,除了嘉實海外,其餘3隻基金業績均跑輸各自基準,其中以上投亞太跑輸幅度最大,成立以來比基準多跌了31.78個百分點。

  在2007年之後成立的QDII基金中,雖然也有不少産品成立在股市低位而取得了比較可觀的正收益,如交銀環球、國泰納斯達克100、富國中國中小盤、海富通海外精選和 廣發全球精選 等,收益率均超50%,但仍無法改變QDII基金總體業績差、顯著跑輸基準的殘酷現實。

  投資:

  過分倚重港股中概股

  投資策略産生投資績效,QDII基金慘澹業績的背後是其投資策略出了問題,過於重倉港股特別是H股成為批評者最常拿來攻擊QDII的理由。由於港股特別是H股與A股相關性極強,導致重倉港股的QDII基金未能有效發揮分散A股波動風險的作用。

  部分QDII基金對港股的過分倚重,與産品設計相關。由於運作初期投資能力的限制,眾多 基金公司推出的産品都是大中華概念基金,主投海外上市的中國公司,也就是説,這些産品從一成立就是奔著港股和中概股去的。但許多打著全球投資和配置旗號的QDII基金,運作初期受能力限制重配港股尚情有可原,在運作相當長時間後仍把較高比重投向港股令投資者費解。

  據統計,港股一直是QDII基金投資的頭號市場,今年中期QDII基金在港股上的投資比重達到54%,雖然比2007年底的80%和2008年底的70%明顯下降,但絕對比例依然很高,並遠超排名第二的美國的24.66%。

  過去7年,港股和A股保持了極高的相關性,A股滬深300指數7年間下跌55.53%,同期港股恒生指數和H股指數分別下跌15.25%和40.13%,而MSCI世界指數僅微跌0.16%,美股 標普500 指數上漲24.19%。在産品設計和實際投資中過於倚重港股,令QDII基金和A 股基金一損俱損。

  人才:

  團隊競爭力不強

  海外市場眾多,影響因素複雜,遠非A股單一市場所能比。要運作好一隻QDII基金需要高素質、有經驗的投資人才和投研團隊,但7年間無論是大型基金公司還是中小公司,多數未能培養出一支有競爭力的QDII管理團隊,這也是QDII基金業績和投資之殤的主要原因。

  從現任基金經理的從業背景看,雖然不少有海外資管機構從業經歷,但曾在大型主流機構任職的比較少,真正操盤過基金並有業績紀錄的更少,這些海歸顯然無法勝任實際的投資需要,更有不少基金經理沒有海外市場研究和投資經歷。

  據悉,不少基金公司國際業務部只有寥寥幾人,這同A股投研團隊動輒數十人甚至上百人無法相提並論。人才匱乏的QDII基金令投資者缺乏投資信心。

  銷售:

  乏人問津局面慘澹

  首批QDII基金巨虧的事實給投資者造成了這類産品風險巨大的固有印象,這導致QDII 基金銷售困難重重,雖然近年來A股相對海外市場表現不佳,而美國股市一片火熱迭創新高,但投資者就是不買賬。

  統計顯示,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QDII 基金髮行中斷,2010年恢復發行後無論當年市場狀況如何,QDII基金都備受投資者冷落,除了2012年平均首發規模勉強達到10億元外,其餘年份均在5億元到8億元之間徘徊。伴隨産品滯銷,基金公司對開發QDII基金的熱情也不斷降溫,在2011年發行24隻新品創年度新高之後,新成立的QDII基金數量不斷走低,2012年和2013年各成立16隻,今年前三季度驟然冷卻,僅成立4隻。

  可以看出,QDII基金已經陷入“人才匱乏-投資失策-業績不佳-銷售慘澹-規模滯漲”的惡性迴圈。

  規模:

  幾創歷史新低

  首批4隻QDII基金的慘敗,直接導致後續QDII基金髮行艱難,造成QDII基金規模長期停滯不前,迷你基金大量出現。

  數據顯示,QDII基金總體規模由2007年10月底的1200億元持續下滑,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規模縮至516億元,隨後全球市場展開反彈,QDII基金的規模有所上升,2009年底一度達到736億元,但隨後再度下滑,截至今年7月底,QDII基金總規模為536億元。而近兩個月港股和貴金屬下跌,QDII基金規模可能再度下滑,預計降至530億元以下,幾乎要創出歷史新低。

  截至今年中期,85隻QDII基金平均資産凈值只有6.29億元,剔除掉規模最大的也是首批4隻QDII基金之外,其餘82隻基金平均規模僅1.53億元,其中42隻QDII基金規模不足1億元,佔比達到一半,規模最小的QDII基金只有244萬元。可以説,對幾乎所有基金公司來説,管理QDII基金都是虧本買賣。

  此外,據外管局公佈的額度資訊,由於規模持續縮水,去年以來不少基金公司QDII額度調減,一些公司額度縮水60%以上,最少的只有2億美元。

  由於規模小,QDII基金投資在海外資本市場上處於十分不利的地位,近期QDII基金打新 阿里巴巴所獲甚少在很大程度上也是QDII規模過小和話語權微弱的結果。由於短期內無法打開局面,部分QDII基金最終可能被迫清盤。

  産品:

  黃金QDII慘成“絞肉機”

  QDII基金在主動管理方面人才欠缺,於是海外成熟的被動型産品和另類投資産品進入他們的開發視野。這些産品不需要專門的研究支援,跟蹤標的即可。但由於對發行時機判斷失誤,不少此類産品成立以來巨虧,成為繼首批QDII基金之後又一批“絞肉機”。

  在這些“絞肉機”中,黃金QDII最為傷人,2011年1月, 諾安基金發行成立首只黃金QDII—— 諾安全球黃金 ,投資境外有實物黃金支援的 黃金ETF ,適逢金價上漲,成立當年該基金取得了超過8%的收益率,成為2011年熊市裏最賺錢的基金品種,於是多家基金公司跟風推出了類似産品。但好景不長,伴隨美國經濟的強勁復蘇和QE逐步退出,金價在2012年高位盤整之後於2013年開始暴跌,長達數年的黃金牛市終結,成立於金價頂部區域的4隻QDII基金全部被套,其中匯添富黃金、 嘉實黃金 和易方達黃金成立以來虧損均達到34%,諾安黃金虧損也近20%。

  此外, 大宗商品QDII、金磚四國指數QDII、亞太和新興市場QDII等也因推出時機不佳而大幅虧損,多數跌幅超20%。

  策略:

  無視自身能力盲目國際化

  QDII基金到今天越做越難,除了市場因素等客觀原因之外,基金公司冒進的發展策略或許是更根本的原因。在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固有發展策略之下,基金公司無論大小都要在各項業務上跑馬圈地,而無視自身是否具有相應能力。盲目追求“綜合性國際化資産管理機構”的不切實際的策略最終導致眾多基金公司深陷QDII泥潭。

  統計顯示,截至目前,共有32家基金公司獲得QDII資格,這些公司都是在2009年之前成立,當時基金公司總家數只有60家,也就是説,有半數“60前”基金公司申請開展海外投資業務。

  擁有QDII資格的也不乏中小型基金公司,如信誠、國海富蘭克林、華泰柏瑞、長信等,而國泰、長盛和海富通等基金公司近年來規模不斷下滑。這些公司能有多大財力投入QDII基金運作上是個很大問題。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