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儲備縮水無須大驚小怪 適度“消腫”不是壞事
- 發佈時間:2015-07-03 09:00:12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胡愛善
近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公佈了2015年一季度國際收支情況。數據顯示,一季度,外匯儲備資産減少795億美元。專家解讀,我國外匯儲備減少一方面源於外匯資産的“走出去”,另一方面也是我國持續推行“意願結匯”、“藏匯於民”改革所帶來的結果。專家表示,外匯儲備餘額的波動是任何一個國家都會面臨的現象,只要沒有超出預期,便不必過分關注。
近期外儲不斷下降
曾幾何時,中國外匯儲備“節節高升”早已讓人們習以為常;而如今,這種“刻板印象”正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深入而發生著變化。
相關數據顯示,在經歷了十餘年的持續增加之後,我國外匯儲備餘額自2014年三季度起開始出現減少,並且減幅不斷增加。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國外匯儲備餘額則由上一年底的3.84萬億美元略降至3.73萬億美元。
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認為,我國外匯儲備餘額的下降與美元升值和國家外匯管制的不斷放鬆有關,加之市場的投資和投機相對比較高。人們在追逐價格的過程當中,導致外匯儲備有所減少。與此同時,中國推出的投資策略和戰略日益走向海外,也會有助於消耗一定的外匯儲備。
適度“消腫”不是壞事
儘管從某種意義上講,外匯儲備是國家實力的一種象徵,但這是否就意味著外匯儲備越多越好呢?在美國耶魯大學金融經濟學教授陳志武看來,一旦外儲太多、尤其成為巨量之後,其代價就會超過好處,而目前中國已經過了外匯儲備越多越好的經濟週期。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孫東升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外匯儲備的量究竟多少才合適已經被多次討論。他説,在國際貿易中,技術含量高的參與者在決定支付貨幣時話語權也就強,而中國過去産業層次較低、內需不旺盛且貿易順差巨大,我們為了保證匯率穩定才迫不得已儲備外幣。
“目前,我們的外匯儲備以美元為主,且大多用於購買美國國債,其實,等於借錢給他們。最近美元反彈還好一些,像之前美元的下跌就無疑會影響我們儲備資産的投資收益。”孫東升分析。
事實上,讓外儲適度“消腫”也一直是監管層努力的方向。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早前曾表示,中國未來要將更多的資源分配轉向民間,外匯將更多地“藏匯於民”。他解釋,所謂“藏匯於民”並不是老百姓把外匯藏到自己手裏,而是有機會自行決定運用外匯,包括投資外匯。
投資多元增減有波動
值得指出的是,在當前新興經濟體外儲普遍下降的背景下,中國外儲的下降其實並無特別之處。相關數據顯示,一季度末時新興市場國家的外儲總共約7.5萬億美元,中國外匯儲備的餘額則是3.73萬億美元,佔整個新興市場的一半左右,而中國外儲的下降幅度亦剛好是整個新興經濟體的一半。
“同其他經濟指標一樣,外匯儲備的波動也很正常。通常只要外匯儲備不在短時間內急劇下降從而衝擊本幣幣值的話,便不會引起人們過多的關注。”孫東升説,以出國留學者為例,當本幣過度貶值引起其留學成本顯著提高時,他們才會更關心外匯儲備是不是有什麼變化。
市場人士進一步指出,近期外匯儲備縮小的幅度並未超出正常預期,且中國外匯儲備的基數依然巨大,這保證了中國仍具有非常強的抗風險能力。同時,中國政府早已明確並不追求外匯儲備越多越好,而是更多關心儲備資産的保值增值與多元、優化配置。因此,未來中國外儲餘額的雙向波動也會日趨明顯。
對於今年“下半場”外匯儲備的發展趨勢,譚雅玲預計西方的市場變化會比較大,對中國的投資熱情可能讓更多資金進入中國市場,從而也會促進外匯市場的增量繼續擴大。不過,在增長幅度上可能不會像過去幾年那麼大,其減緩速度則與政策面有著非常重要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