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4日 星期二

財經 > 外匯 > 外匯機構專欄 > 正文

字號:  

察哈爾學會:美聯儲加息與全球願景

  • 發佈時間:2014-09-22 10:44:58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張敬偉  責任編輯:畢曉娟

  9月17日,美聯儲召開年內第6次FOMC(聯邦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會議,QE(量化寬鬆)再次縮減100億美元,購債速度降至每月150億美元;維持利率0~0.25%不變。美聯儲即將於10月份結束QE,幾乎沒有任何懸念。年內還有兩次FOMC會議,美聯儲加息成為焦點話題。

  2008年開始的華爾街金融風暴,掀起了全球經濟危機的滔天洪水。目前看,美國依然是承載全球希望的諾亞方舟,美國經濟的和平鴿銜著橄欖枝迎著朝陽而來,全球危機的洪水才算退潮。

  今年開始,美聯儲開始縮減QE購債規模,美國經濟漸趨復蘇。雖然經歷第一季度嚴苛的惡劣天氣影響,相比中歐日等主要經濟體,美國稱得上是優等生。QE減少購債的節奏不變,預計QE3到10月份走到終點。

  這意味著,美國經濟恢復了新常態。在此願景下,美國貨幣政策是否也會迎來新常態呢?這是一個令全球都不得正解的難題。因為美聯儲內部,也存在著鷹派和鴿派之爭,來自堪薩斯的聯儲主席喬治認為美國就業市場改善,加息時機來臨。但是美聯儲主席耶倫認為,在QE退市以後,美聯儲需要維持較低利率來解決長期失業和就業參與率低下的問題。

  不管鷹派還是鴿派,QE退市後必然面臨著利率正常化的討論。就邏輯而言,加息是兩派應有的共識,他們只是存在著加息早與晚的分歧。基於耶輪擁有更多的發言權,各大機構預測美聯儲加息的時間節點應該在明年年中。

  這是全球化語境下有趣的現象。全球危機深刻地改變了全球經濟版圖,但美國依然是全球經濟的定盤星。QE的來與去,讓全球經濟波瀾起伏;美聯儲加息的討論,亦讓世界經濟凝神屏氣。畢竟,美國和美元,在全球市場具有傳統的戰略優勢。美國經濟的好與壞,貨幣政策的變與不變,都會引發全球市場的連鎖反應。從FOMC會議傳來的資訊是,目前美聯儲對於提前加息既無動力也無壓力。

  就“動力”而言,美國就業率雖然較為平穩,但低於預期。據美國勞工部公佈的8月數據,美國新增非農就業人數為14.2萬人,遠低於預期的增長23萬人,為本年度最小單月增幅。新增加的14.2萬就業中,有近一半來自教育、休閒、護理以及臨時工等低薪收入行業。金融、資訊技術等高薪行業的增長非常低。8月份的數據不足以説明問題,但意味著美國就業數量仍處於調整期,就業品質也未達預期。對美國而言,就業率和失業率是衡量執政能力、經濟發展和民生體味的最重要指標。FOMC會議對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長亦更加謹慎,2014和2015年的GDP增速下限分別下調0.1和0.4個百分點。

  就“壓力”而言,美國不存在通脹風險。美國核心CPI連續3個月1.9%,從目前看也不存在遠期的通脹風險。

  維持現有經濟穩步回升的新常態,貨幣政策的匯率正常化,待到來年再説吧。

  美國經濟平穩,中國經濟在進行結構調整,以適應新的增長方式下的經濟新常態。日本和歐洲的情況特殊,日本的“安倍經濟學”前期表現優良,但在射出“第三箭”後效果不好。在剛剛發佈的日本9月經濟報告中,日本降低了對整體經濟的評估,這是5個月以來首次。安倍經濟學4月份上調消費稅帶來的負面影響正在顯現。日版量化寬鬆的非常態只要處於進行時,日本經濟和貨幣政策就不能進入新常態,在此趨勢下的日本經濟表現,只能説是刺激或催化下的 “異象”——無論好與壞。歐元區在學習日本的經驗,雖然還不是完全的量化寬鬆。但歐元區的經濟表現如何,還應以更長的時間去觀察。

  嚴苛的危機考驗尚未過去,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主要經濟體都面臨著脫胎換骨的變化。美國經濟依然強勢,而且彰顯了最早走出危機泥潭的強大表現力。中國則迎來深度改革調結構的新拐點,中國經濟的新常態,或許會和美國形成全球經濟新的“雙引擎”。歐日兩個經濟體,依然處於通過非常態的貨幣刺激手段去擺脫後危機尾巴的掣肘。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