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易聯支付頻陷盜刷門 消費者銀行卡在身異地被消費

  • 發佈時間:2016-01-08 08:04:34  來源:東方網  作者:王雅潔  責任編輯:張明江

  從未使用甚至聽説過的第三方支付平臺,卻轉走了一直握在手裏的銀行卡上的錢。如此匪夷所思的事情,發生在了濟南劉先生的身上。

  近日,經濟導報記者接到包括濟南劉先生在內的不少消費者關於銀行卡被盜刷的投訴,而投訴的矛頭均指向了一家名為“易聯支付有限公司”(原“廣州易聯商業服務有限公司”,下稱“易聯支付”)的第三方支付平臺。

  對此,業內人士提醒消費者,應當加強自我風險防控意識,在追求和享受支付便捷性的同時,應重視自身金融資訊的保護,提高對支付業務內在風險的警惕性。

  個人資訊遭盜用

  6日,劉先生嚮導報記者講述了他在新年伊始的盜刷遭遇。“1月2日16時,我收到建設銀行的消費短信,顯示‘儲蓄卡賬戶消費支出人民幣50元’。”他告訴導報記者,當時因為回老家過元旦比較忙,也因為金額較小就沒太在意。但第二天在同一時間,再次收到類似的消費短信時,劉先生開始警覺。

  從劉先生提供的銀行卡消費短信截圖來看,在1月3日16時,其同一儲蓄卡賬戶再次顯示“消費支出人民幣50元”。劉先生説,“因為當時在開車,這張儲蓄卡也在身上,壓根就沒有任何消費和刷卡的機會,感覺很蹊蹺。”

  隨後,劉先生立即致電儲蓄卡所在銀行客服詢問。通過查詢,銀行客服工作人員告知劉先生,2日和3日這兩筆消費均在同一商戶,即易聯支付。銀行客服工作人員還提醒劉先生,若賬戶消費出現異常,可以申請暫時停卡。為安全起見,劉先生隨即申請了該儲蓄卡的停卡服務。

  “金額雖小,但連日遭到盜刷,這説明我的個人資訊已被洩露,這是最令人恐慌的。”據劉先生回憶,這張儲蓄卡主要綁定了微信錢包和支付寶,通常會用來網購。對於易聯支付,劉先生坦承,此前從未聽説,更從未使用過該支付方式進行任何消費。

  隨後,劉先生致電易聯支付客服,客服工作人員查詢後回應,這兩筆消費顯示是給江西南昌一個手機號充值。對於為何會出現此問題,該客服表示,“有可能是不法分子通過我們易聯支付平臺,盜用了你的銀行卡資訊。”其建議劉先生,最好是把所有名下銀行卡修改密碼,也可以先報警,易聯支付會繼續調查,24小時內給予回復。

  事實上,劉先生的遭遇並非個例。

  在21CN聚投訴網站,“易聯支付的投訴案例”赫然顯示在首頁。據了解,自2015年2月起,21CN聚投訴上網友關於銀行卡被盜刷涉及易聯支付的相關盜刷案件,涉及多家銀行,截至2016年1月6日,有關易聯支付的投訴共154個。導報記者注意到,僅最近一個月,投訴就有24個。

  風險暴露

  事實上,導報記者搜索發現,早在2011年開始,某貼吧就開始有消費者投訴易聯支付的非法盜刷行為,而新浪微網志中也有大量的相關投訴。涉及人群從大學生的普通儲蓄卡,到白領階層的信用卡,再到從未開過網銀及快捷支付的老人工資卡,均未能倖免。單筆盜刷金額也從50元到上萬元不等。

  在盜刷的案件中,雖然方式有所不同,且盜刷的銀行卡涉及到多家銀行,但最終這些錢均通過易聯支付平臺被轉走。

  根據公開資訊顯示,易聯支付成立於2005年,註冊資本1億元人民幣。主要通過與國內銀行、銀聯等金融機構合作,創建金融支付服務平臺,從事無卡認證支付業務及預付卡的發行與受理業務。2011年,易聯支付獲得央行頒發的《支付業務許可證》,許可從事行動電話支付、網際網路支付、預付卡發行與受理業務。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銀行業內人士告訴導報記者,上述消費者反映的情況可能是不法分子製作虛假網站,誘騙消費者進行點擊,從而將木馬等盜取用戶個人資訊的病毒等植入到消費者的手機或電腦上。通過這些非法手段獲取銀行賬號、手機號、身份證號等個人資訊,進而綁定第三方支付平臺進行消費。他認為,對一些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快捷支付方式,發卡銀行與第三方支付平臺間多為默認開通。

  近年來,在頻頻發生的盜刷事件中,有近半都是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進行的,其風險漏洞暴露無遺,風控成疾亟待整頓。

  7日淩晨,央行官網在其顯著位置連發兩文,公佈央行對第三方支付平臺———上海暢購企業服務有限公司的處置措施,即依法登出其《支付業務許可證》,終止其開展網際網路支付以及預付卡發行與受理業務的資質,責令其退出支付服務市場。

  “對於發生重大風險事故和嚴重違規事件的非銀行支付機構,一律依法登出支付業務許可。”央行表態,將繼續堅持以防範支付服務市場出現系統性和區域性風險為底線,結合網際網路金融領域專項整治行動,進一步健全監管制度,強化監管手段,加大清理整頓力度。

  7日上午,導報記者致電易聯支付詢問相關情況,工作人員表示稍後回復。截至發稿,導報記者並未收到易聯支付的相關回復。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