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1日 星期六

財經 > 理財 > 網際網路金融 > 正文

字號:  

P2P挪資“輸血”折射託管漏洞

  • 發佈時間:2014-08-27 08:54:46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畢曉娟

  P2P(網路貸款公司)平臺有一部分沉澱資金會在月末、季末時以協議存款的方式在銀行賬上“趴”幾天,收益歸P2P平臺。此外,理財産品、信託産品等也是這些沉澱資金的去處。

  “上述做法就是挪用資金。這就是為什麼監管層、P2P平臺聯盟都希望推出銀行託管制度,實行以個人銀行賬戶為主的小賬戶、分賬戶管理。只要P2P平臺能隨時動用平臺沉澱資金,道德風險就很難規避。”某網際網路金融公司負責人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銀行上演衝存款大戰

  北京投資者小李最近遇到鬱悶事:為嘗試P2P理財,他選擇了一家上線一年左右看似非常正規的P2P平臺,可是過了近半個月才發現,投入的幾萬元並沒有找到“主人”,更沒有産生收益,最後幾經申訴,該平臺象徵性地給予小李一點補償。

  “他們告訴我是由於系統原因,沒有幫我匹配到合適的投資項目,那麼我充值進去的錢是放在哪兒了?他們給我的補償是哪兒來的?如果不申訴,這錢是不是就白白放在賬戶上十多天了?我想我的情況絕對不是個例。”此事隨後就不了了之,但是小李心裏依舊覺得很納悶。

  那麼,P2P平臺沉澱的資金到底去哪兒了?

  華南地區一家P2P平臺相關負責人李軍(化名)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隨著P2P行業資金規模的迅速膨脹,某些通行的做法就自然而然地出現了。

  “現在的經濟環境沒有那麼好,好的小微企業項目其實不那麼好找,可是想投資理財的人卻不減反增,錢肯定需要一個去處的。”李軍透露,最近一段時間,每逢月末、季末,P2P平台資金經過一番“操作”後,給銀行“衝時點”已經不算是秘密,而且資金規模越大的平臺,議價能力越強。

  央行最新數據顯示,7月人民幣存款減少1.98萬億元,同比多減1.73萬億元。央行稱,初步估計,7月銀行理財等資産管理産品分流存款約1.6萬億元。央行有關部門負責人在分析7月份存款減少的原因時表示,“近期由於理財、基於網際網路的貨幣市場基金等快速發展,企業、居民存款與金融機構存款之間在季末季初轉換更加頻繁,進一步加大了一般存款的季節性時點波動。”中國證券報記者日前走訪多地發現,存款增速緩慢、資金成本上升等在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均存在,東部地區尤為明顯。

  某國有大行人士向記者透露,“今年以來,銀行活期存款流失、存款成本上升等問題越來越嚴重,大中小銀行都面臨這個問題,每逢時點考核大家都免不了一頓‘苦戰’。不過,我們大行相對嚴一些,有些股份制銀行的基層客戶經理許可權就很大,‘衝時點’的時候給千分之五不罕見。”

  P2P“挾資金以令諸侯”

  “你們不知道啊。大的P2P平臺和銀行都有合作。月末了,我們也會存上億元到銀行,主要是股份制銀行。”一家總部在上海的P2P平臺人士和中國證券報記者閒聊時透露。一個月後,記者再就這個問題追問該人士時,他卻矢口否認。

  “任何一家P2P公司、銀行都不會告訴你他們在做這樣的事。因為對P2P公司而言,這是挪用資金;對銀行而言這是高息攬儲,都是禁止的。但這在業內是‘潛規則’,我知道業內肯定有公司這麼做,而且只要是資金歸集到P2P平臺的,都有這樣操作的空間。”某P2P平臺負責人説。

  多盈金融總裁方瑞典介紹,P2P平臺的沉澱資金主要有兩種。一種是P2P平臺的自有資金,如風險準備金等。另一種是短期沉澱資金,如從借貸標的開始募集到結束轉給融資方之前,會有幾天的時間;融資方還款後到這筆資金歸還給投資者也需要1—2天的時間,這段時間短期資金就沉澱在P2P平臺賬上。

  如果規模足夠大,銀行考核時點給的利率又足夠高,這部分沉澱資金就會以協議存款、大額存單等方式放在銀行賬上幾天,收益率自然遠遠超過活期存款。雖然難以掌握這種做法確切的數據,但規模越大的P2P公司這樣做的動力越足。

  “目前我了解的情況是,華南地區的銀行一般可以給到每天千分之二到千分之五,主要還是看資金量的大小。當然,‘衝時點’也就那麼幾天。”李軍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而沉澱資金收益歸P2P平臺,是基於以下的邏輯:投資者把錢劃到P2P賬上之後就開始“收到”預期收益率了。但實際上,投資者應該在融資方收到錢之後才能得到利息。也就是説,P2P平臺先行墊付了這部分利息。所以,沉澱資金的投資收益應歸P2P平臺。

  但無論從法律上還是從監管層面,賬戶資金沉澱問題仍是模糊地帶和敏感話題。這部分資金産生的收益究竟該歸哪方也無定論。

  “和卷款跑路比起來,把沉澱資金用於理財,不是大問題。”某P2P平臺工作人員坦言,只要有沉澱資金,就涉嫌進行“資金池”操作,就有集資的嫌疑,是監管部門劃定的不能踩的“紅線”。但既然監管規則沒有公佈,那麼這個“紅線”實際上並不存在。因此沉澱資金用於投資“不是什麼大事”。

  網貸之家數據顯示,上半年P2P網貸交易規模為818.37億元,規模是去年全年的77.35%。但今年以來已經有55家平臺倒閉,僅6月份就有10家平臺陷入危機。

  實際上,網貸資金挪作他用和卷款跑路所反映的共性問題,是P2P平台資金的掌握權完全在P2P平臺手中,且不受監管。

  P2P欲分散風險

  不少P2P公司正在或準備與保險公司接洽,商討如何利用保險機制給投資者資金提供保障。一來規避平臺“跑路”的風險,二來給投資者的收益提供保障。

  但方瑞典認為,除了保險費蠶食投資者收益的問題之外,保險可能並不能完全解決P2P平臺擔保的問題,反倒會讓通過P2P融資的行為更加複雜,投資者更難辨識把錢放到P2P平臺所面臨的風險。

  “通常情況下,投資者是看不到P2P平臺和保險公司之間的保險合同的,也就不會知道自己的哪些權益是被保險的,哪些不保,風險究竟有多大。只有到出事了,自己的錢拿不回來了,他才可能知道自己的哪些權益是不被保護的,但為時已晚。”方瑞典説,同時,讓投資者清晰知道借貸項目的風險已經不容易,現在又要增加對保險條款的解讀,“這是對投資者的要求可能太高了”。

  網貸平臺信而富創始人、CEO王徵宇也認為,保險恐怕不是解決P2P公司所面臨的信用風險的好工具。在信貸領域,擔保和保險可以提高由於資訊不對稱所造成的交易效率低下的問題,也可以作為風險轉移的工具。如果信貸風險在平臺上已經可以通過小額、分散的方式,通過逾期概率來統計,那麼擔保、保險的風險轉移作用反而會增加交易成本,因為擔保、保險的成本一定會超過風險本身的損失。

  假如一家P2P公司的不良貸款率是2%,P2P公司想要把這部分不良的風險讓保險公司承擔,那麼保險公司的費率肯定要在2%以上。也就是説,P2P公司想要轉讓2%的風險就要花高於2%的成本。

  “事實上,通過小額、分散的投資原則,實際上比擔保、保險更有效,因為成本更低。舉例來説,銀行信用卡業務從來沒有聽説過與擔保、保險機構合作轉移借款人信用風險的,除非額度大、貸款集中度高。”王徵宇説,“在小額、分散的P2P業務環節中,擔保和保險的概念,更多地還是一種市場行銷的考慮,如果監管機構要求將所謂信用保險的條款詳細公開披露,普通投資人恐怕就知道P2P網貸投資的風險不適合通過擔保或者保險來化解。”

  資金託管機制亟待完善

  一位不願具名的P2P機構人士表示,儘管相關部門反覆重申P2P平臺不得吸收持有他人資金、不得建立資金池、不得為投資人進行擔保、不得對借款進行收益和保證承諾等,但是在高額的利潤誘惑下,一些不正規的、小型的P2P平臺仍舊不惜鋌而走險。“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偽造虛假項目、虛假標的,只要到期本息能到賬,這種操作方式真的很難被投資者發覺。”上述P2P機構人士透露。

  一邊是銀行存款快速流失,另一邊卻是P2P通過違規操作“挾資金以令諸侯”。專家和業內分析人士認為,P2P平臺與銀行這種“詭異”的合作,之所以能持續,根源還在於監管體系缺位及不完善的資金託管機制。

  為了保障投資人的資金安全,提升行業的規範化運營水準,多家規模較大的P2P平臺倡導P2P平臺應實現清結算分離。所謂清結算分離,是指P2P平臺與獨立的第三方支付或銀行機構分工合作,將網路信貸線上交易過程匯總的業務資訊流和資金流分離處理的機制和流程。

  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目前P2P資金託管大致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通過第三方支付公司進行託管業務,另外一種是通過銀行託管,其中以第一種託管方式佔絕大多數。

  多位銀行業內人士坦言,目前通過銀行進行資金託管的模式大都是保證金託管,資金全面託管的幾乎沒有。“沒有哪個銀行敢輕易給P2P平臺‘背書’,因為出了風險沒辦法兜底。而且與基金公司等不一樣,P2P平臺賬戶資訊披露時間不固定,資金去向何處、是否項目專用,銀行無法把控和識別。”

  信而富CEO王徵宇坦言,要解決資金挪用問題,就必須建立投資者個人的資金託管賬戶,也就是俗稱的“小賬戶”體系。這類似于證券交易過程中的第三方存管賬戶,並且需要引入第三方審計機構對資金流向進行事後監督,向投資者定期公開披露數據和債權的真實性。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