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名人故居現狀:老舍故居開放滿1年
- 發佈時間:2015-07-22 11:20:58 來源:大眾網 責任編輯:胡愛善
“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身為歷史文化名城,濟南自古以來就有著許多文人墨客造訪,有許多名人軼事傳頌坊間。本報整理了濟南市區現存的13處名人故居歷史與現狀,其中有的被以紀念館的形式保護了下來,但隨著城市的轉型和改造,一些名人故居卻悄然消失於人們的視線中,還有一些故居的保護現狀令人擔憂。
1、老舍故居 地址:南新街58號
南新街老舍故居是老舍先生一家人1931年到1934年在濟住所,他在這裡完成了長篇小説《貓城記》、《離婚》及作品集《趕集》,並寫下著名的《濟南的冬天》。2014年6月老舍故居被修繕為老舍紀念館,今年開放剛滿一週年。據濟南市博物館統計,紀念館這一年的訪客量達六萬多人。
經過修繕,老舍舊居被恢復為上世紀三十年代濟南民居的建築式樣,整個北房和小院則被佈置成老舍先生在此居住時的生活場景。修繕後的紀念館以老舍先生在濟南的生活創作為主題,分成“人民藝術家”、“老舍在濟南的足跡”、“老舍筆下的濟南”三大部分,以及復原景觀部分。
南新街的舒同、余修及李予昂舊居如今由單位辦公
2、舒同、余修及李予昂舊居 地址:南新街51號
在老舍紀念館西側的居民樓院裏,隱藏著兩幢二層別墅小樓,目前兩幢樓保存狀況良好,分別被挂上了“濟南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西側樓為山東省行政管理學會的辦公地點,東側為羲之書畫報社辦公樓。
據了解,新中國成立後,有多位名人曾在此居住:晁哲甫(曾任山東省副省長,山東大學校長)、李予昂(曾任山東省副省長,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舒同(曾任山東省委第一書記)、譚啟龍(曾任山東省委第一書記)、栗再溫(曾任山東省副省長)、余修(曾任山東省副省長,山東省政協副主席)。
3、張志故居 地址:南新街63號
南新街南段路西,有一棟七開間二層青磚樓房,頗為古典雅致,這裡是有著“民國成立後山東法官第一人”之稱的張志故居,張志(1880-1925年),字易吾,別號寂園,四川自貢人士,早期同盟會會員,曾為山東高等審判廳廳長。素以居官廉明,執法公正,被譽為“法學大師”、“慈佛廳長”,1925年遭張宗昌暗殺。
這棟精美樓房的門窗如今幾乎都被打掉,沿街一帶被圍起了藍色圍擋,只能看到二層。附近居民稱,這座樓目前正在協商拆遷,但結果還沒出來。
南新街的黎玉故居還保存著西洋門樓
4、黎玉故居 地址:上新街80號
黎玉(1906—1986) 又名李興唐。山西崞縣(今原平)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36年被中共中央北方局派往山東,恢復和重建屢遭敵人嚴重破壞的中共山東省委,任省委書記。抗日戰爭前夕,山東省委被叛徒出賣,遭到破壞後,黎玉轉入濟南,靠拉黃包車做掩護從事黨的地下領導工作。
黎玉在濟南擔任黨的地下領導時,曾在上新街80號居住,這裡曾是山東地下黨組織的秘密聯絡點。原本這是一幢四合院,坐落在連接上新街與南新街之間的一段路上。現在已經被分割為居住著十幾戶居民的大雜院,有原住民,也有外來租戶。
5、朱桂山故居 地址:上新街108號
從上新街南口往北走約200米,路東側108號院裏,有一幢十分顯眼的兩層紅磚洋樓,樓雖不大,裏面的多個房間現都被不同住戶所使用,保存狀況尚好。一女住戶告訴記者,她已在這裡生活了一二十年,但並不清楚這幢樓的歷史。
其實,這是日偽時期的濟南市長朱桂山故居,朱桂山名五丹,字桂山,單縣人。1911年,畢業于日本早稻田大學,參加中國同盟會。濟南淪陷後,在日本侵略軍扶植下,朱桂山于1938年1月出任偽濟南治安維持會副會長。同年3月至1942年12月任偽濟南市市長,淪為漢奸。這幢洋樓雖是負面人物故居,但建築本身卻價值很大。
6、張採丞故居 地址:經三路80號
張採丞原名張克亮,山東壽光人,是濟南近現代著名的民族企業家。濟南開埠初期,他租借商埠地區大片土地,相繼建立興順福糧棧、興順福機器麵粉廠、興順福機器榨油廠等。後又開辦興順福機器鐵工廠。1921年又創辦華慶麵粉廠,1926年增設醬園。1925年被推舉為商埠商會會長。
該故居建於1907年左右,位於濟南老商埠項目開發範圍內,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兩層小石樓。如今已被修繕一新。目前雖然已經對社會開放,但普通人還不可隨便進出,需聯繫管理人員。
路大荒故居院內
7、路大荒故居 地址:曲水亭街8號
路大荒,原名路鴻藻,淄博人。被譽為“蒲學研究第一人”,曾為省立圖書館館長。傾注大量時間和精力,致力於蒲松齡著作與生平的研究,編有《聊齋全集》、《蒲松齡集》。為研究蒲松齡及其著作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路大荒有一處故居位於大明湖畔秋柳園街25號,2006年5月被拆。如今曲水亭街東邊的這所故居挂著牌匾,十分醒目,門口挂著文保標誌和路大荒簡介。1950年,路大荒同家人定居在曲水亭街,並整理出版了100多萬字的《蒲松齡集》,這裡因此又被稱為“曲水書巢”。但如今的大雜院卻沒有了曾經的書卷氣息,多為外來租戶。
8、鞠思敏故居 地址:縣東巷105號
鞠思敏,名承穎,字思敏,現代愛國教育家,山東榮成人。早年加入同盟會,後投身教育事業,曾任山東省高等師範學校校長。1913年創辦濟南私立正誼中學並任校長。他的教育思想和辦學實踐,對山東教育的發展影響巨大,被稱為“山東的蔡元培”。
位於縣東巷的鞠思敏故居也是一處小小四合院,院門前的文保牌匾不知何時沒了。據西屋的住戶介紹,除了東屋是公房,現在北、西、南屋都屬私人所有,但住在裏面的也都是租戶。記者前去探訪時,由於東屋漏雨嚴重,正在拆建重修,其他屋頂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漏水現象。
9、陳冕狀元府 地址:鞭指巷9號、11號
陳冕,字冠生,清代後期狀元,曾任翰林院編修,掌修國史。24歲中狀元,是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狀元之一,陳冕由於為官清廉,體恤百姓,多次捐家財賑災,也被推舉為中國歷史上最有建樹的八位狀元之一。光緒十九年,陳冕因賑災勞累過度病逝,時年只有34歲。史書記載,他出殯時從濟南西門到十里河狀元墓的路上,擠滿了為他送葬的百姓。
如今的狀元府是省級文保單位,在鞭指巷有兩處院落,兩個門樓及靠街的外墻還保存著原有的風貌,但裏面的院落卻已破舊不堪,有大大小小20多戶人家租住在此。此前,狀元府曾多次被媒體報道,由於年久失修,房屋破損嚴重,但因産權單位破産,一直無人維修。
10、張東木故居 地址:錦纏街24號
張東木,又名張樹棟,山東省桓臺縣城關喬家莊人。1937年7月于北京輔仁大學肄業後回到了濟南,成了“東元盛”的少東家。張東木接掌染廠以後,積極探索,創出了“名駒”和“雙魚”兩個獨步省內外二十年的名牌,名氣很大,影響範圍甚至到了東南亞一帶。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濟南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張東木故居及東元盛染坊舊址,是如今隱藏在錦纏街一片住宅樓間的多個平房院落,都是紅磚黑瓦,與周圍樓房對照鮮明,這裡還曾是電視劇《大染坊》故事的原型。其中,錦纏街47號的四合院保存十分完整,但紅色院門緊鎖,附近居民稱未見有人在此居住。
11、張懷芝住宅 地址:趵突泉公園內
張懷芝故居又稱張家大院,如今已被改造成了趵突泉的萬竹園。張家大院始建於明代,經過數百年的起起落落,到了20世紀初,已被好幾家豪紳瓜分,部分還成了菜園子。
1916年,時任山東督軍的張懷芝在此大興土木。徵集大江南北的能工巧匠為其施工,經過十多年的建設,張家大院方告竣工,形成了一組江南園林與北方庭院相結合的建築群。園內白雲泉、萬水泉、東高泉均為當時的七十二名泉。1980年政府將該地劃歸濟南市園林局管理,1986年被併入趵突泉公園。
12、王士禎故居 地址:大明湖景區內
王士禎,山東桓臺人,別號漁洋山人。因賦有《秋柳》詩風靡一時,清順治十四年秋,24歲的王士禎與濟南一眾名士集會于大明湖南岸天心水面亭,即景揮毫賦《秋柳》詩四章,震驚文壇,後來歷下文人在此成立“秋柳詩社”,並建館舍多間,稱“秋柳園”。王士禎故居原位於秋柳園街21號,現在的秋柳園位於大明湖東南岸,2009年于原址之上恢復建成,佔地17500平方米,包括天心水面亭、秋柳詩社、譚藝軒、信古齋、鏡亭、瑤榭、秋柳人家等景點。
13、秦瓊故宅 地址:五龍潭公園內
秦瓊故居原建於唐朝。傳説秦瓊隨李世民南征北戰,建立唐朝後,便在家鄉濟南建造了豪華的宅邸,名為國公府。後來唐朝統治者又建成了秦瓊祠堂。由於秦瓊的年代距今上千年,秦瓊故居及祠堂的具體位置很難考證。但唐代之後歷朝歷代都會重修秦瓊祠,祠堂的地點也逐漸固定在了五龍潭邊。因此目前的秦瓊故居,其實是秦瓊祠堂舊址。而秦瓊真正居住過的地方,已經無從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