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08日 星期三

財經 > 收藏 > 業界聚焦 > 正文

字號:  

究竟是誰在給青年藝術家定價

  • 發佈時間:2015-07-07 09:17:10  來源:東方網  作者:徐磊  責任編輯:張明江

  每逢畢業季,都是藝術家“收穫”的季節,又一波懷揣夢想的藝術生力軍涌入。總會有人矯情説剛畢業還算不上藝術家,可該糾結的不是這早已用濫的稱謂,而是其藝術水準如何、誰在操縱市場價格。

  對於走向市場,大部分畢業生是茫然的,他們畫了四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畫,可能除了讚美和高分數,幾乎沒見著什麼實質性的回報。也正因如此,這一時期的誘惑是小成本且頗具殺傷力的,也成為藝術資本和機構蜂擁而至的動力,他們遊走于各大藝術院校的畢業展,選擇中意的潛力型藝術家。

  然而,一些藝術機構或藝術家扶持基金的運作能力遠沒有名頭聽上去那麼專業,採取的往往是人海戰術。究竟是騾子是馬,一切交給市場定奪。對於藝術家而言,這樣的合作風險不言而喻。如果藝術家無人問津,很快就會轉投他處。

  相較以前,藝術家的成名之路顯然是容易的多。青年藝術家群體中也不乏佼佼者,但作品價格的上漲速度更加讓你目瞪口呆。曾經關注到一位“80後”藝術家,五年前價位基本維持在10萬元左右,近年來價格迅速飆升過百萬元。從藝術水準而論,充其量是中等偏上,且藝術格調仍有待提升。

  據了解,這些簽約藝術家背後都有所謂的機構在運營,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打一套組合拳,也就是展覽、宣傳、研討會“鍍金”,最重要的是通過拍賣行作價。在市場的推動下,剛畢業不久的藝術家作品價格迅速上揚,從中可以看到資本的巨大能量。

  但值得深思的是,資本對市場近乎野蠻地拉升,對於藝術家的後續發展究竟是利還是弊?正如業內人士所講,藝術家從一張白紙到滿嘴的藝術江湖,只有“一沓錢”的距離。即便他們知道這是一場資本遊戲,但依舊會有藝術家前赴後繼選擇進場。

  從行業角度來説,真正擁有定價權的不是藝術家,不是機構,而是藝術家的創作水準。畫廊本應是藝術家的長線運作者,但在目前的市場條件下,畫廊與藝術家之間的誠信機制不夠健全,合作環節並不順暢,藝術家甚至會繞開畫廊,選擇直接交易或送拍。另外,二級市場擠佔了畫廊的市場份額,甚至承擔起了原本屬於畫廊的價值發現功能。畫廊話語權旁落,使得青年藝術家的未來更加迷茫。

  現實問題是,藝術家半道選擇轉行的不勝枚舉,藝術機構中途離場的也不少見。這對於花了真金白銀的買家而言,其實是一種可怕的事情,除非只想用來作為裝飾品。不管是收藏、投資,還是消費,市場價格的最終落腳點在於藝術家的水準。對於市場而言,應該少一些“揠苗助長”式的暴力拉升,多一些責任與擔當,否則最終的結局只能是資本博弈的零和遊戲。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