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8日 星期一

財經 > 收藏 > 業界聚焦 > 正文

字號:  

從油畫到中國油畫 在油畫中體驗歷史的溫度

  • 發佈時間:2015-05-25 09:34:13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張玉梅 顏維琦  責任編輯:孫毅

  孫為民 西北風情·垣上 2009年 自藏

  詹健俊 起家 1957年 中央美院美術館藏

  年華似水,往事如煙,歷史不只跟逝去關聯。如今他們靜靜地在那裏,向我們展開一部有血有肉的畫卷,或烽火連天,或激情燃燒,或批判重建。“歷史的溫度——中央美術學院與中國具象油畫”近日在上海中華藝術宮開展,歷史這本“大書”因藝術而活靈活現,帶著“體溫”的一幅幅作品,傳達著那些不曾忘卻的紀念。

  啟蒙與敘事

  油畫,西傳而來,至今已走過百年曆程。與17世紀法國向義大利學習油畫不同,與18世紀俄羅斯向法國學習油畫不同,油畫在中國與教育伴生同長的身世,透露出它作為文化代表的價值。中央美術學院包括她的前身國立北平藝專和延安魯藝,在油畫的研究、創作和教學上佔有代表性的位置。油畫在中國的落地生根,吮吸的是中國社會變革與文化演變土壤中的營養。

  20世紀初,李鐵夫、李叔同、林風眠、豐子愷、徐悲鴻等一批藝術家遠赴歐洲、北美和日本,他們將西方美術教育思想與方法引入中國,創建了中國的現代美術教育體系。西畫三學(透視、解剖、色彩)在中國近代美術教育的普及,使得寫實主義繪畫在中國興起。油畫之“新”,新在創作手法與表現形式,更新在引導人們建立認知世界與表達情感的觀念與方式。在展覽的“新學啟蒙”版塊,我們能看到李叔同的《半裸女像》、李毅士的《王夢白》像、吳法鼎的《旗裝女人像》等早期的珍貴油畫作品。

  展覽中的“國家敘事”版塊,讓我們看到了新中國成立後藝術家們的創作熱情和藝術理想。為革命歷史造像,反映出油畫家們對共和國的禮讚,也顯露出他們以一種文化主人公的身份投入的真摯情感。《開國大典》《延安人》《天安門前》等一大批作品堪稱中國美術的經典佳作,是一個時代的視覺記憶。

  “今天看來,當年的作品表現語言不那麼豐富,技法不那麼成熟,可是由於畫家誠懇和真摯的感情投入,藝術的感染力卻歷久彌新”,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畫家孫景波説。

  精研與關切

  公派留學蘇聯,舉辦馬克西莫夫油畫研究班,中央美院一度主要借鑒蘇聯美術教育體系和經驗。改革開放也迎來了藝術思想的解放,中央美院恢復了工作室教學,恢復了本科教育,更展開了研究生和高級研修生的培養,幾代藝術家同堂切磋,活躍的學術探討蔚然成風,使油畫教育得到了本質上的回歸。據中央美院教師張路江回憶,當年讀研究生時幾個老師帶一個學生,韋啟美、朱乃正、靳尚誼、詹建俊等幾位先生陪過他一起畫畫,大家戲稱陪“太子”畫畫。

  新一代油畫家終於擺脫了從印刷圖像遙想西方經典油畫的無奈,他們相繼走出國門,到世界各地的藝術博物館去觀摩和研究。中國油畫在中西文化交會與碰撞的語境中打開,美院教學在精研前輩經驗的同時,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藝術語言。“本體精研”版塊可看到美院師生當年創作呈現的蓬勃生機。

  本次展覽題目指向具象繪畫,而非大家熟悉的寫實繪畫。策展人、中央美院教授殷雙喜解釋,相對於傳統寫實繪畫,當代具象繪畫更強調“呈現”而非“再現”,注重藝術家觀念的滲入與主體的創造。這一概念的明晰,相信觀眾在觀看展覽時會有新的視角。

  在世界視野中,中國油畫仍然保持著專業的教學,似乎成為一種特例,不少老牌美術院校已取消素描教學等專業課程。在“當代關切”版塊,我們可以體會到,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為中國油畫家提供了一種整體的場域,這種整體的生機使得他們的作品具有一種內在的力量,這種力量體現在批判性地發問和冷峻地揭示。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説,在經過了西方乃至全球藝術的當代轉型之後,中國油畫家越來越趨向於調轉自己的視線,向自身的傳統投注深度的觀察,將中國的傳統思維觀念和東方的美學思想作為新的支援,以此實現傳統的當代轉換與創造性運用。

  從“油畫”到“中國油畫”,既在時間上穿越了世紀的長河,更在精神內涵上體現出中國文化借鑒、吸收、融合外來文化的強大的生命力。本次展覽體現了油畫的當代性與“中國性”的有機結合,或許我們可以發現油畫在中國的文化尋根之旅。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