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收藏 > 業界聚焦 > 正文

字號:  

扒一扒文人畫的膚淺外衣

  • 發佈時間:2014-11-25 08:59:46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畢曉娟

  原標題:扒一扒文人畫的膚淺外衣

山水、花鳥是文人畫的傳統表現題材

  山水、花鳥是文人畫的傳統表現題材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有些文人要畫畫”,這是一業內人士近日觀展的感受。文人畫畫,就這麼不堪嗎?非也。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有些文人要畫畫”,此句出自微信圈瘋轉的一則帖子,不少人看了會意發笑。

  名家出書,名人書法,新水墨,新文人畫,皆“異曲同工”,在專業人士眼中,均屬玩票,當不得真。

  亦有持寬宏態度者表示:文人要畫畫,雖無筆墨功底,但有學養,有見識,尚屬可觀,但既要以畫來表達,還是要在筆墨上下點功夫。

  曾經的文人畫

  聽聞這句調侃,河南省畫院專職畫家李建強表示,其實文人畫有兩種定義:一是中國傳統意義上的文人畫,“是中國美術史上的一大體系”,一是當下市場或畫家群體炒作概念,或者乾脆是非專業出身的文化人,半路出家的“塗鴉”。

  傳統文人畫泛指古時文人、士大夫的畫作。有別於體制內畫家的院體畫及民間工匠畫,格調高雅,講究筆墨意趣,抒士大夫襟懷,精神訴求高於筆墨技巧。所謂逸筆草草,不求形似。

  文人畫傳統上可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宗炳以山水明志“澄懷觀道,臥以遊之”。充分體現了文人自娛的心態。唐代大詩人王維以詩入畫,後世奉他為文人畫的鼻祖。他的繪畫作品成為後世文人畫家的範本,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蔚然成風,代代相傳。

  宋代建立了皇家畫院。宋徽宗親自主持畫院,以寫實、形似為主導思想,發揚精工細刻的畫風。上述畫風在南宋紹興畫院繼續得到發展。兩宋宮廷繪畫都追求高度“寫實”。

  可視為對皇家畫院富麗寫實風格的反撥,以蘇軾為代表的一批文人畫家倡導文人畫。蘇軾第一個比較全面地闡明瞭文人畫理論,對於文人畫體系形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他倡導詩情畫意的文人畫風格,反對完全追求形似的畫工風格。

  元代中晚期的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四家及朱德潤等畫家,弘揚文人畫風氣,以寄興托志的寫意畫為旨,推動畫壇的發展,反映消極避世思想的隱逸山水和象徵清高堅貞人格精神的梅、蘭、竹、菊、松、石等題材,廣為流行。其代表人物倪瓚就有一段具有代表意義的文人畫論:“余之竹聊以寫胸中逸氣耳,豈復較其似與非、葉之繁與疏、枝之斜與直哉!”文人山水畫的典範風格至此形成。

  到明代,文人畫臻于完全成熟的境地。清代到了文人畫鼎盛的時期,涌現了諸多頂級文人畫家,最突出的是“四僧”,又以八大山人、石濤最為突出。

  一路綿延發展,文人畫在創作題材、藝術風格上形成鮮明的個性,山水、花鳥,尤其梅蘭竹菊等成為傳統表現題材,並産生了紛繁的藝術流派。而在藝術創作形式上,詩、書、畫、印融為一體,成為文人畫家藝術修養的綜合呈現。

  此“文人”非彼“文人”

  不是毛筆寫的都叫書法

  新文人畫的變味,除了概念炒作及利益因素,基本功的缺失是先天不足。“並非毛筆寫出來的都叫書法。”胡聚堂笑道。

  在一部分人群裏,畫幾筆中國畫,寫寫書法,成了當下的一種時髦。作家寫字,名人畫畫,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滋養,當然值得倡導、鼓勵,但其中也不乏另一種情況——寫作成名了,或者在官場有了較高身份,想走走市場,來得快!

  在漫長的歷史時期,接受過中國傳統教育的人是“以書為用”,從寫字起就寫的是毛筆字,接受的童子功訓練;而今天,書法早已脫離了實用,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畫家也成為一個職業,大學繪畫專業入學學習的是基本繪畫技巧,如何狀物寫實,造型訓練。即便是中國畫專業,也沒有專門的毛筆書法訓練。社會上許多人是到了四五十歲,成名了,拿起毛筆來了,感覺書法門檻很低,毛筆一寫就是書法,實則先天缺失太多,在短時期內難以彌補。

  “所謂書法,是有法度的,有嚴密的技術性在裏邊,而繪畫,也須有嚴密規整的造型能力,倘若不具造型能力、書法造詣、詩文才情,僅借來一個詩書畫印的表現形式,抄幾行詩,還不是自作的,蓋幾方章,就標榜為文人畫,不能不説已經背離了文人畫原初的精神。”李建強表示。

  愛之深,責之切,記者採訪到的業界人士均表示,文人作畫作書,有優勢,宜提倡,往往是發自內心的抒懷,有意趣,有意味,能引發人的思考,自然有它們的價值。但若就畫論畫,確有不足,既以書畫來表達,就應合書法、繪畫的法度,何妨找專業畫家指點,下三五年功夫?

  “當下的時代已經産生不了真正的文人畫家。”記者在不同場合聽過若干次這種悲觀論斷。何出此言?“時代語境發生了變化,文人成長與生長的生態環境也已今非昔比。”

  河南省書畫收藏協會主席胡聚堂一語中的:“今天的文人是個職業,碼字為生,昔時的文人是個身份,意指有學養,有態度,有襟懷,有品格,于傳統文化融會貫通的人物,至少理念上是如此。”

  而書畫,只是抒懷的載體,重點不在筆墨形式,而在要表達的內容與精神內涵。詩書畫印這些傳統文化樣式,琴棋書畫,都是修為方式之一種,也是表達作者的人生感悟、生命體驗的方式之一種。“它們原本是一體的,是圓融共通的。”李建強説。

  “中國文化講究知行合一,要以自我生命去體認,體證,你的審美、心性、生活方式、藝術創作方式,都是一致的。這實質上就是修為,找到自己的本心、自性,明心見性,並呈現出一種審美取向。我們看一些大家作品,早中晚期的作品看似在變化,內在氣息是一致的。生命在成長,你的藝術也在成長。齊白石、黃賓虹,八九十歲還在藝術上尋求變化,衰年變法,達至人書俱老,為什麼?修為沒有盡頭。中國傳統藝術和你的存在方式是和諧共生的,它讓你認知自我,認知世界,從而得到身心的安頓。”

  這段話看似離題,卻是最真切地切中肯綮。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