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收藏 > 業界聚焦 > 正文

字號:  

成功的藝術評比關鍵在哪

  • 發佈時間:2014-09-03 10:35:20  來源:東方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畢曉娟

  當今中國藝術大賽和評選不勝枚舉,有歷史的,沒有歷史的,有全國範圍大規模參選的,有只是提供給青年藝術家的等等,不一而足。

  比如以今年進行到第十二屆的全國美展為例,五年一屆的全國美展近幾年熱度不減,對組織者來説,美展應該是繁榮文化、檢驗隊伍、提攜新人的舉措;對畫家來説,是從題材、技法到畫面效果的激烈比拼; 但是可以從中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儘管現在活動越來越多,場子各不相同,但評委看來看去總是那幾個人,評獎人員結構基本不變,觀點翻來覆去也就是那幾句話;參賽者越來越傾向於同仁化或同質化,參看剛剛出爐的某賽區獲選進京的國畫作品,僅僅從能夠看到的作品名稱上而言,和15年前的國畫作品放在一起,你會發現,時間簡直把這個全國性的展覽忘記了,鮮見“新作”、“黑馬”之外,偽飾作品倒是屢見不鮮,內幕暗箱操作的疑雲始終縈繞不去。

  這些活動確實花了不少錢、下了很大工夫,但是看得出來,主辦者要麼就是行政化,十幾年不變;要麼就是商業化,追求短期效益。如此一來,活動雖然激起的浪花不小,但留下來的成果不多。

  一項賽事,如果只是為比賽而比賽,沒有立意深遠的宗旨,那只是一次娛樂活動而已,意義不大;如果只有宗旨,沒有行之有效的機制做保證,那麼要體現其宗旨是很困難的。也許這宗旨只是個幌子而已,主辦者並沒有實現它的意願;如果既有宗旨又有機制但沒有有效的執行力,不能提供恰如其分的服務,那宗旨和機制也許只能停留在紙面上,不能實現。而有了宗旨、機制、執行力還不夠,還需要有持之以恒的信念與熱情,這樣才能把事情辦好,辦出特色來。

  同樣是藝術獎項,英國當代藝術獎特納獎評審成員每年也都不同,因此評獎過程每年都不一樣。該獎主席佩內洛普·柯提思(Penelope Curtis)曾説:“我能聽到評委對作品關聯性、意義和傳遞性等問題的有趣的爭論。很多人認為這是一種權力,但我並不享受這個過程。而我認為,大家通過充分的討論、達成對入圍和最終獲獎作品的共識的過程,更讓我自己有滿足感。”

  再以舉辦了三屆、進入中國7年的約翰·莫爾繪畫獎(中國)為例,它有一套公正有效且本地化的評選機制,賽事所傳遞的服務精神是大部分國內繪畫展覽與比賽比較少見的。該獎項的每一屆評委是變化的,每一屆都換人,評委審美趣味多樣,他們選擇創作者的思路和眼光也不同。而服務藝術,不只是評出獲獎作品就完事,還要組織藝術家參加國際展覽和跨國交流。約翰·莫爾繪畫獎自開設中國賽區後,評委成員的構成發生了很大變化。每次大賽評委由中英雙方著名的獨立藝術家組成。英方評委有3人,中方有2人,儘管中方評委佔少數,但每屆中方評委都要暢所欲言。今年將某位中國畫家推薦給英國賽區做評委,在英國引起轟動,這是英國本土從未有過的。這種跨文化的人員安排,改變了話語權結構,從而在制度上避免受到某個評委或某些圈子對評獎活動的片面影響,其機制意義是深遠的。

  評選應該沒有“固定原則”,哪怕是心照不宣的“潛規則”。由於每屆評委都是從著名藝術家中挑選出來的“新人”,因此每位評委都有他自己的審美標準。而大賽事先不設“教條”,由評委通過對作品的爭辯、遴選,通過思想的碰撞,將新的審美理念揭示出來。

  用這樣的理念與標準來衡量國內大部分展覽和比賽, 又有多少個評比能夠真正做到如此的“別具一格”呢?■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