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財經 > 收藏 > 收藏新聞 > 正文

字號:  

定陵3000件文物重返地下 萬曆龍袍已碳化碎裂

  • 發佈時間:2015-11-20 08:56:48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張斌  責任編輯:田燕

  

萬曆皇帝穿過的龍袍已經碎裂失去色彩。

  

  

存放于匣內的金簪華美依舊。

  明十三陵“文物大搬家”工作昨天宣佈完成。定陵出土的3000余件文物重回“地下”,搬入政府斥資3000多萬元修建的地下文物庫。自1956年定陵發掘以來,十三陵一直沒有專業的文物庫儲藏文物,定陵出土的3000余件文物在院內的普通平房裏經歷了近60載寒暑。此番“搬家”,諸多珍貴文物終於有了家。

  據介紹,明十三陵老文物庫房建於上世紀60年代,至今已有50多年。1956年,定陵地下宮殿被打開,出土明神宗萬曆皇帝、皇后的隨葬物品3000余件,這些文物中有衣冠服飾、袍料匹料、宮廷器物和喪葬儀物,品類豐富,世所罕見。但由於當時條件所限,這些稀世珍寶出土後就被保存在定陵地面上的老文物庫房這幾排小平房裏,曆盡寒暑。

  “用極普通的房子作為文物庫,而且裏面不恒溫恒濕,夏天潮氣大,冬天溫度低,對文物,尤其是絲織品,造成了很大的損壞。”明十三陵特區辦事處文物科主任胡漢生説。隨著經濟形勢好轉,國家對文物保管也越來越重視。2012年,政府斥資3000多萬元在定陵修建了地下文物庫。

  十三陵特區辦事處主任雷濤介紹,新建文物庫房總建築面積2435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築面積585平方米,地下建築面積1850平方米(文物存放面積770平方米),新庫房存放面積較老庫房擴大了近4倍,有足夠的空間對館藏文物進行合理存放。此外,新建文物庫房安防等設施齊全,新建文物庫房內部配有先進的消防、安防和空調設備,能達到安全保衛和文物所需要的恒濕、恒溫的要求。

  今年3月底,十三陵文物搬家正式啟動,至11月10日,歷時近8個月,共搬運藏品5000余件。其中,將原存放于定陵院內小平房裏的定陵出土文物3000余件搬入新建文物庫房,讓這些出土文物重回地下,永久保存。此外,還將原散落各處的石碑、石刻、木質及琉璃等建築構件2000余件全部移至思陵院內。

  據了解,新文物庫地上建築部分2012年已作為展室對外開放,展出的都是定陵出土文物的精品,包括萬曆皇帝的“金冠”,皇后的“鳳冠”等。“文物搬家後,地上展室和地下文物庫的文物將定期輪換展出。”十三陵特區辦事處副主任王穎表示。

  □難點

  碳化絲織品放于定制抽屜櫃

  器物類藏品放于長絨棉囊匣

  在十三陵的歷史上,文物搬家前所未有。為了將定陵出土的3000多件“寶貝”順利搬進新家,十三陵特區辦事處籌備了數年。文物搬家前,十三陵文物保管部還為3000多件文物“量體裁衣”,設計、製作入庫後的文物櫃架、囊匣,並預先完成安裝。

  在定陵出土的3000多件文物中,包括龍袍和女衣等600多件絲織品,其餘為器物藏品。針對絲織品,十三陵文保部門特別定制了“抽屜櫃”,不同大小的絲織品,抽屜尺寸也不相同,以確保這些已嚴重碳化的絲織品每件都能展開存放,不再因折疊而加重毀壞。

  針對器物類藏品,十三陵文物保管部門為其量身定制了1700多個“文物囊匣”。囊匣為木質,根據藏品形態量身定制,在內部靠近文物的一層使用新疆長絨棉包裹。十三陵特區辦事處副主任王穎表示,文物裝進這樣的囊匣後,即使從高處墜落,也不會造成損害。

  在搬家之前,工作人員還預先制定了文物搬家的工作流程,如文物交接、拍照、裝匣及裝箱、搬運、排架、編制出入庫清單以及製作各種表格等等,力求將每個環節做到極致。

  □歷程

  3000多件文物搬了8個月

  2015年3月27日,十三陵文物搬家工作啟動。這是定陵文物的第一次搬家。由於新老庫房距離很近,不過30米,工作人員就在這段路外拉起2米多高的圍擋,3000多件文物大搬家就在這圍擋之內“秘密進行”,沒被外面川流不息的遊客“發覺”。

  每件文物從老庫房到新庫房,都要經過清點、拍照、包裝、裝箱、運輸、拆箱、分類上架,至少要經過6個環節。工作人員在進行文物清點時,要將每件文物與大賬、分類賬相對照,連文物上的裝飾物及寶石、珍珠數量都要一個個清點清楚。之後,還要給每件文物拍照,尤其是重點部位,以備查看。拍照後,文物才能包裝,放入運輸車,由保管人員和武警戰士共同護送至新文物庫房內。進入新庫房後,還要對每件文物進行再次拍照,查看文物在搬家過程中是否有損毀。確認文物無損後,才能按照文物的種類或質地,將每件文物分類、分庫,上架擺放。

  “在搬家過程中,工作人員光文物的照片就拍了1萬多張。”王穎説,在搬運青花油缸等大件文物和大尺寸龍袍時,十三陵還特聘請首都博物館的專家和有經驗的搬家公司協助進行。

  “最困難的是搬運大件絲織衣物。”十三陵地下文物庫保管部部長宋磊介紹説,進入新庫房時,由於電梯空間小,只能走樓梯,可是裝龍袍及被褥的抽屜大,不能直接進入,大家就集思廣益,依照樓道尺寸,專門設計製作搬運工具。“運送一件龍袍,從清點、包裝、運輸、走樓梯放到地下二層文物庫房,7個人得忙活兒小半天”,宋磊説,有時一天只能搬運一兩件。

  躲避春風、夏雨、秋霜,歷經了8個月,明十三陵“文物大搬家”工作終告完成,3000余件文物重回“地下”。

  □探訪

  萬曆龍袍已碳化發黑碎裂

  昨天,十三陵地下文物庫首次向媒體開放,數名記者獲准進入其中兩間庫房,並得以窺見三件藏品的“真容”。

  一走進地下文物庫的大門,濃郁的樟木味道便撲鼻而來。經過層層厚重鐵門,記者們來到一處存放絲織品的庫房。進門前,記者們要先經過一組除塵設備,除去身上的灰塵,才能獲准進入。

  按照絲織品的要求,房間溫度被永久設定在20度,濕度保持在55%。在這裡,記者找到了樟木味道的來源——安放絲織品的抽屜櫃。據現場的文保工作人員介紹,為了防蟲防潮,每件絲織品的抽屜都使用樟木做了襯板。

  拉開大抽屜,一件萬曆皇帝的龍袍展現在眼前。由於年代久遠,這件龍袍在出土後就開始逐漸碳化,失去了原來的色彩,尤其是折痕處已經發黑、碎裂,感覺整件衣服都已經“酥”了。現場工作人員表示,這已經是出土的絲織品中保存較為完整的了。

  工作人員介紹,給這些“脆弱”的衣物上架非常不易,因為原來皇帝的龍袍或皇后的女衣都是折疊著放在架子上或抽屜裏的。到新庫房後,由於櫃架寬大,可以將龍袍和女衣展開擺放,但難度很大,首先要區分出龍袍前後、大小襟、下襬及袖口等,然後按照各個部位仔細放置,每個碎片都要放歸原位。

  由於放龍袍的抽屜尺寸很大,工作人員經常需要爬高,有時還要跪著完成擺放。

  □連結

  倉促挖開定陵後 再無地宮被發掘

  在對十三陵實施發掘計劃之初,想發掘的並不是定陵,而是長陵,大批人馬都駐紮在長陵。

  後來,因為對地宮的挖掘史無前例,又加上長陵的地宮比較大,所以考古學家們準備找其他的陵先試挖一下,積累一些經驗。最後經歷種種波折,他們找到了萬曆皇帝的墓,也就是定陵。正因為經驗不足,在倉促地打開地宮的金剛門後,墓裏面無數在低氧情況下存放數百年的精美珍貴的字畫、絲綢等文物在突然遇到氧分子時迅速碳化,破壞嚴重。

  此後,國家再沒有對地宮進行發掘。因此,定陵也是唯一一座國家有計劃發掘的陵寢。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