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收藏 > 收藏新聞 > 正文

字號:  

藝術展是否該下榻商業空間

  • 發佈時間:2015-10-09 09:47:28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鄭夢琦

  近年來,隨著畫廊紛紛開進商場,一些頂級藝術家的特展也一個個挺進大商場。2014年的莫奈大展在上海淮海路K11商場成功舉辦,100多元的門票已經直逼故宮的票價水準了。因此,2015年秋至2016年春,就將有“米羅製造——夢幻版畫體驗展”在靜安寺頂級商場芮歐百貨公司開展。同時,還會冒出兩個達利大展同場競爭的局面。一個是莫奈大展的主辦方,此次他們將把達利特展送進十分豪華的上海外灘18號;另一個就是當年莫奈展的場地方,這次直接在自家K11場地操辦達利藝術展。這兩個展品規模基本相當的展覽,在同一個城市同時開展,歷史上也不多見。顯然,兩個莫奈大展曾經的合作者,從莫奈大展萬人空巷的人氣和熱鬧中收穫了自信,以至於不懼怕展覽撞車。還有剛結束不久的,上海新天地太平湖邊搭棚的不朽的梵谷特展,儘管只是影像展,依然人氣爆棚。可見,不管我們是否願意,商場藝術展覽正成為當代藝術商業化的一種時髦潮流,向我們蜂擁而來。

  商場藝術展覽新模式

  “藝術展覽+大眾消費購物中心”,正成為商場展覽的一種成熟模式全面擴張。其實,這種藝術展覽實踐,發展至今天,也有一個緩慢實驗的過程。從早期的文藝藝術沙龍,到近期的沙龍式小眾展覽,這些展覽作為商場展覽的前身,都不在傳統美術館舉辦。它們往往選擇的是公寓式酒店,或一些頂級賓館、會所等小眾場所,舉辦一個與這些場所消費者趣味匹配的主題藝術展,除了利用這些特殊場所原有的消費者資源外,也會特別邀請跟這些藝術品和場所相同品位,並有藝術消費能力和消費動機的客戶來參加。“邀請”就成為一種標準,兼顧學術和商業雙重考量,故意形成一種層級式示範,進而讓參觀者和消費者産生自我滿足。潛伏在學術標準下的商業訴求,決定了這種展覽只需要在有商業價值的小眾群體中傳播和流轉,以獲得相應的商業回報就行。這種亦商亦文的展覽動機有其尷尬的一面,因此,展覽主辦者需要花力氣協調好參展藝術家的內心訴求和觀眾滿足之間的矛盾,所以,早期的這些展覽不免有點曖昧和躲躲閃閃。但這種小眾沙龍式主題藝術展覽,其有效實踐還是較好地平衡了藝術與商業的關係,獲得了不錯的展覽和市場效果,為藝術展覽走向商場、徹底地面對大眾提供了有價值的意義考量和運作經驗的借鑒。

  綜觀近幾年風起雲湧的商場藝術展覽,已經逐漸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套路。展覽對象或展覽主題必須是大眾知名度高的藝術家或藝術主題,辦展的商業場所,必須是地處市中心或地標性商業場所,公共交通方便、人氣相對豐滿、商場品位和定位相對匹配,是考量的重要依據。除了一些常年在商場經營的畫廊(這些畫廊往往被市場界定為商業性畫廊)之外,商場展覽主要以藝術特展形式舉行。因為,高品質的藝術特展容易引起媒體關注和興奮,再加上媒體的給力傳播,又能快速在大眾中形成熱門話題和熱島效應,這基本是商業展覽成功的唯一運作路徑。

  但是,商場藝術展必定還是姓商,我們並不懷疑商場打出的“扶持藝術、藝術人文關懷”等標簽性口號,但商業訴求依然是其辦展的核心訴求。因此,如何把商場原有的客戶資源和業態資源與藝術特展形成內在勾連,産生相互推動的合力,是商場展覽設計時首要考慮的因素。如2010年年底開業的上海大悅城藝術展覽與其小清新路線匹配。最成功的當數每年到場的幾米展,2011年的“完美小世界”、2012年“幾米星空展”、2013年“幾米角落展”,四年的堅持,大悅城依靠幾米展的藝術符號,強化了其時尚小清新的商場定位和符號認知,獲得這個消費群體的高度認同。還比如,“金橋國際則利用藝術裝置將商區打造成森係風格。商場在中心花園廣場造起一座6米高的景觀涼亭,用無須任何培養基質的氣生類植物老人須繁殖而成,形成一個無根的森林景色”,正是這個特別的藝術展,才讓人們知道了金橋國際。而2014年舉辦莫奈大展之前的K11,絕對不是人氣最旺和業態最好的商場,而莫奈大展之後的K11,已經是知名度最高、人氣爆滿、消費水準很高的商業中心了,真可謂一夜暴得大名。只有藝術展覽才能快速提升商場的消費品位和檔次,並使這種效應不斷放大和延伸。

  藝術與商業的和解

  商場藝術大展,其實是商業空間內容的局部挪用和置換,當物理空間順利植入藝術展覽內容,不但直接改變了消費者的消費感知體驗模式,也重組了消費者的消費預期、消費結構和消費動機。進而通過藝術消費的介入,重塑人、物、空間的特殊時空關係。因為,藝術展覽會使固化的商場空間模式調整為可變的動態模式,形成特殊的消費觀看路徑,無論消費者是出於哪一種目的走進這個商場,客觀上會讓藝術消費和其他消費形成互動。雖然,有的消費者會隨意一瞥,或邊走邊看,但正是這種相互邊界在消費者隨性的步伐中滑移,關係的不穩定反而造成了觀看者的輕鬆和隨意。而這種輕鬆平等的觀看交流姿態,不但體現了當代人的價值訴求,也順利消解了傳統美術館中,由時間、知識、歷史和人為造就的距離感,把藝術觀看推向一種娛樂境界,完成了藝術與商業的和解,也不失是藝術民主的新實現方式。

  雖然,這種娛樂大眾,過於表面的大眾狂歡,降低了藝術的層級,失去了人們面對藝術時應保持的敬畏感和沉思態度等,讓我們稍有不滿。但shopping mall更加齊全的功能,更具時代性的行銷,讓消費者吃喝玩樂購的同時,還能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事實上,把藝術展覽有機嵌進商場消費産業鏈,不但能增加消費者與商場的黏合度和美譽度,而且消費者數量就成倍量遞增,這種十分有效的商業動員能力和聚集能力,不正是我們非常期待的大眾藝術啟蒙的有效途徑?而這樣的大眾啟蒙效果回報率,也足以可抵消我們的些許不滿。

  雖然我們得承認,絕大部分商場在藝術展覽的空間安排、技術、服務水準上是不高的。即使是轟動上海灘的莫奈大展,K11的展覽場地也存在空間狹小、展覽場地高度不夠、燈光不專業、出口和進口跼踀等諸多專業問題,這些問題充分暴露出相對於專業美術館,商場藝術展覽的專業弱勢。但不可否認商場藝術展覽,作為一種當代藝術商業化的成功實踐,從氣勢和大眾影響力上,已經展現出超越美術館的趨勢。作為大眾藝術啟蒙的有效途徑,我們真不必苛求這種展覽的專業性。作為對專業美術館展覽的有效補充,商場的藝術展覽,雖然有媚俗之嫌,但附著在商業利益追求上的顯性目的,還是屬於大眾啟蒙。

  事實上,當今商場藝術展覽已經與專業美術館形成分庭抗禮之狀。美術館該做卻沒做到位的經典藝術大眾傳播和教育功能,被商場藝術展覽順利接管並整體外移。火熱的商場藝術展覽,進而反過來倒逼我們的國家級、省市級等諸多高大上的專業美術館,在當今網際網路和後現代條件下,該如何變革和轉型?原本專業美術館應該以更專業更高品質的展覽,吸引專業觀眾,與商場藝術展覽形成錯位競爭和互補。可我們絕大部分美術館,至今沒有自身的學術定位和藝術風格定位,沒有獨立、權威、專業的藝委會,更沒有形成自身的辦館戰略,也沒形成穩定、合理的財務來源。因此,我們就會經常看到不倫不類的雙年展,或者就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間歇性辦展方式。甚至,有的所謂高級別的專業美術館,官氣十足,管理者個人意志跋扈,美術館淪為少數人的專業工具,根本沒有公共機構的公共性和公正性可言。一個價值觀破碎的美術館,是無法專業起來的。所以,與其面對這些所謂的“專業性”,我們寧可呼喚接地氣、給大眾帶來歡樂的商場藝術展。因為,正是專業美術館的普遍缺位,才創造了商場藝術大展更多更廣闊的市場機會。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