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財經 > 收藏 > 收藏新聞 > 正文

字號:  

攝影師再現19世紀濕版攝影:用藥水在玻璃上成像

  • 發佈時間:2015-07-02 09:24:05  來源:長江日報  作者:鄭汝可  責任編輯:張明江

王岳君的濕版攝影作品

  王岳君的濕版攝影作品

王岳君的濕版攝影作品

  王岳君的濕版攝影作品

王岳君的濕版攝影作品

  王岳君的濕版攝影作品

王岳君的濕版攝影作品

  王岳君的濕版攝影作品

王岳君在工作室中 記者胡冬冬 攝

  王岳君在工作室中

  用藥水在玻璃上成像,形成一種古典的黑白照片。産生於19世紀的濕版攝影技術,在民間已消失多年。近日來,武漢一位攝影師開始重新搗鼓起“濕版”攝影,他不僅創新了這門古老技術的拍攝方法,還計劃做一組“濕版”京劇臉譜專題。手機都能拍出好照片的年代,為什麼還有人重拾“濕版攝影”?記者走訪攝影師王岳君的工作室,體驗19世紀的古法攝影魅力。

  古老相機玩出“數位速度”

  王岳君是湖北荊州人,畢業于武漢大學新聞攝影專業。年輕時,在洪湖市文化館從事了一段時間繪畫工作後,他被調往新華社湖北分社擔任攝影記者,這一做就是20餘年。

  2014年起,王岳君開始接觸“濕版攝影”。“以前在攝影史的書中讀到,自己就想試試。”他説,自己是“一個老牌攝影人的回歸”。

  不到兩年的時間,王岳君已經在湖北“濕版攝影圈”做出了多個“第一”:第一個將曝光時間縮短到一秒;第一個嘗試陶瓷底片;甚至第一個做出超大畫幅的“濕版”相機……

  對於多數人,“濕版攝影”是一個陌生的“歷史名詞”。“這種工藝距今已有162年的歷史了。”王岳君介紹。但在20世紀盒式膠捲攝影、數位技術出現之後,就很少見有人再掌握這項工藝。

  沒有老師,找不到課本,王岳君就在網上查資料自學。5秒的曝光時間,在他看來仍然太長,最終,通過調整影棚的光線,達到了目前最快的1秒速度,也就是能夠像數位相機一樣瞬間抓取。

  “濕版”再現國粹之美

  “濕版攝影”是攝影界中的奢侈品:技術要求高,成本貴。王岳君簡單算了一下,濕版攝影用的機器塊頭不小,做工複雜,早已停産,他都是自己畫圖紙,找工匠定做;算上手工、藥劑,獨一無二的底片等等,一整套濕版照片拍下來,成本近萬元。

  怎樣讓更多人關注“濕版攝影”,而不是圈子裏“玩物”?最近,王岳君琢磨,與本地的京劇院合作,用“濕版攝影”拍攝100張中國京劇臉譜,命名為“國粹”。

  這一想法不是心血來潮。早在2005年,王岳君曾拍攝了上千張武漢曆史建築圖片,作為“武漢記憶”的專題作品在武漢博物館等地巡迴展出。

  王岳君説,拍攝過程中,他始終感覺攝影語言太輕,表達不出民族文化記憶的重量。他覺得,自己手中的相機,不過是一個工業生産的物件,膠片或存儲卡放進去,攝影師變成按快門的人,沒有太多的主動性。這種創作和他想要的感覺相距甚遠。

  “我希望有更多的個人化的東西,”王岳君説,對攝影史一直有研究的他,認為“濕版攝影”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在“濕版攝影”看似繁瑣的步驟下,從第一步材料的選擇開始,攝影師就可以開始自己的創作過程。“這就像畫畫,我可以選擇適合的顏料,喜歡的材質”。

  為了籌劃的“國粹”專題,王岳君也請來京劇演員進行了幾次試拍,效果非常好。接下來,他還想在底板材料上進行突破,把玻璃換成中國傳統陶瓷,“用最中國化的材料,表達最中國的符號”。

  王岳君説,哪怕數位軟體可以後期做出濕版效果,也永遠無法表達這種攝影工藝的靈魂,“這是一個數位時代手藝人的堅持”。

  拍照

  日前記者當起了模特,在武漢濕版攝影師王岳君工作室,完整體驗了一次拍攝過程。

  “濕版攝影”的第一步,是暗房中的準備工作。王岳君拿出一塊12釐米見方的玻璃,用酒精擦拭乾凈,隨後,在一面沾上以火棉膠為主材的溶劑後放進片夾,浸入硝酸銀,大約4分鐘後取出,放入底片夾。拍攝過程只有一秒,閃光強烈。隨即,王岳君取出底片,立即進入暗房,將照片放入藥水中顯影、定影。王岳君説,隨後,照片還要烤幹,涂上黑色顏料才算完成。

  拍攝時間並不長,但玻璃片的潔凈程度、火棉膠的附著情況、拍攝房間的光線,溫度、氣壓、濕度,甚至顯影藥水的濃度,都會影響最後的成像情況。每一步都要求細緻和耐心,不能出一點差錯,作為模特,要求能夠穩定坐姿,配合拍攝,情況與畫室裏作畫頗為類似。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