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收藏 > 收藏新聞 > 正文

字號:  

工地挖出明朝原始版燃燒瓶和明軍AK47

  • 發佈時間:2015-05-07 10:20:15  來源:揚子晚報  作者:張可  責任編輯:郭偉瑩

  原標題:工地挖出明朝原始版"燃燒瓶" 以布為引信(圖)

  

  

巨型鐵錨

  明瓦

  落款有年代的瓷器殘件

  火銃

  

  

發現船舶遺物的工地。

  

  

張葉 製圖

  目前,南京等國內九大城市正聯合推動“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南京12個遺跡點中的“龍江寶船廠遺址”,寶船廠已進行考古發掘,但規模更大、使用時間更長的龍江船廠仍深埋地下。或許不久之後,消失的龍江船廠即將重現。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可 文/攝

  古玩圈大事

  工地挖出“門板”,市場現船舶舊物

  2014年9月,南京民間收藏家王世清收到“圈內消息”:鼓樓區永寧街的南京下關長江國際航運中心工地,挖出了一個超過1噸重的碩大“紅木門板”,已被人買走。王世清多方打聽,終於找到了收購者,“看後才知道這根本不是什麼門板,而是古代木船的舵板。”

  昨天上午,揚子晚報記者在工地內看到,基坑作業已基本完成,地表向下深挖近10米。工地工人介紹,在開發土方這段時間,每到傍晚就有人拎著袋子鑽進來尋摸著什麼,工地還專門驅趕過,“看來已經有人‘聞著味兒’來了。”

  果不其然,沒多久南京各大古玩市場,就到了一批沾泥帶土的“新貨”,都是與船舶有關的遺物。

  王世清打聽這些船舶遺物的“來源”,又根據土色判斷,把判斷從永寧街這處工地上出的,都收購了回來,目前這些船舶遺物都存放在他的辦公室裏。

  記者從南京市文廣新局獲悉,目前考古人員已經進場,準備對工地內剩下的地塊進行清理勘探。

  都有啥寶貝

  明瓦廊的“明瓦”長這樣

  王世清説這批船舶遺物約數百件,從水手穿的棕鞋,到近一人高的鐵錨,描繪出一幅明代水上生活的畫面。

  南京新街口有條著名的小巷明瓦廊,所謂“明瓦”,顧名思義就是“可以透光的瓦”,即中國古代的“玻璃”。在南京下關出土的這批古物中,就有不少掌心大小的明瓦瓦片。它們色澤泛黃,透光度較低,作用是鑲嵌在木窗的間格之中,比“窗戶紙”更高檔。

  據了解,一般的明瓦用貝殼打磨而成,南京並不臨海,海貨資源也不充沛,工匠們就用羊角熬製,粘液凝固後質地近似貝殼,以此作為替代。

  明朝時,明瓦廊就開滿了製作羊角明瓦的作坊。在古代樓船中,使用明瓦作為窗戶可以防水,當然,豪華的裝飾也展現了當時中國造船工業的先進。

  別小看火銃 那是明軍的“AK47”

  明朝的永樂皇帝朱棣創建了神機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支拿槍的部隊。有明一代,因為不斷研發裝備先進的火銃和大炮,在對瓦剌、韃靼、倭寇、女真的作戰中,明軍常常能夠以少勝多。

  南京下關國際航運中心工地上出土的這批火銃,長20到40釐米,重3到5斤,銅質單眼,由於長時間掩埋在地下,火銃原先連接的木把手已經腐爛,只剩下前端金屬的發射部。

  使用火銃時,士兵需要在槍口裝藥填彈。為了提高射速,鎮守雲南、後來葬在南京的沐英還發明瞭“三排射擊”,前排士兵射擊,裝彈之時,後排士兵舉銃射擊,持續輸出火力。這一戰術的使用,比歐洲國家提前了200年。

  除了火銃,王世清還收集了不少火炮,口徑最大的超過20釐米。在船舶上裝備火器,明朝的水上部隊已經提前進入“大炮巨艦”的時代。

  這些罐子 竟是原始版燃燒瓶

  南京下關國際航運中心工地上出土的古物中,有大量陶瓷碎片,還有不少瓶罐底部殘件留著字款,諸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等。

  還有一件陶瓶,周身有很多凹槽。中國鄭和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造船工程協會高級研究員趙志剛告訴揚子晚報記者,這應該是水手挂在身上的水壺。一旦發生海戰,水手就在陶壺裏裝上火藥,扯一塊布作為引信,點燃後擲向敵船,陶罐破碎,點著的火藥向四週濺射。由於當時的船舶均為木製,一旦火勢蔓延就是毀滅性的災難。

  據了解,這種“燃燒瓶”並非明代發明,早在北宋進攻南唐的戰鬥中,就使用了可以燃耗爆炸的石球或鐵容器。而歐洲的“燃燒瓶”,直到1936年的西班牙內戰中才出現,此後成為民兵、遊擊隊對付敵人裝甲部隊的有效武器。再往後,又有了“莫諾托夫雞尾酒”的綽號而廣為人知。

  龍江船廠往事

  龍江船廠到底有多大?

  明朝時,儀鳳門外多是船廠地界

  南京國際航運中心的工地,出土了這麼多和船舶造船相關的遺物,這是一處什麼遺址?

  明朝嘉靖年間,李昭祥撰寫了一部《龍江船廠誌》,書中對龍江船廠的方位有明確的記載:洪武初,即都城西北隅空地,開廠造船,其地東抵城濠,西抵秦淮衛軍民塘地,西北抵儀鳳門第一廂民住官廊基地(寬一百三十八丈),南抵留守右衛軍營基地,北抵南京兵部苜蓿地及彭城張田(深三百五十四丈)。

  “這個記載與目前工地位置基本吻合,這裡就是原來的龍江船廠。”王世清説。

  根據文獻分析古今對照,大體上可以看出,船廠遺址應在南京挹江門及儀鳳門外,綜合記載東西南北四界的長度,以熱河路和熱河南路為中軸,東靠繡球公園護城河,西到鄭和中路(原惠民河東岸),南至姜家園路,新興路一線,北至建寧路,即為《龍江船廠誌》中所記載明代龍江船廠廠址範圍。

  中國鄭和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造船工程協會高級研究員趙志剛認為,船廠的範圍可能更大,向西應該直達長江邊,是當時全國最大的船廠。

  這個船廠的作用是什麼?

  戰船和下西洋護衛艦,在這建造

  《龍江船廠誌》中,多次提到海船,“永樂五年,改造海運船249隻,備使西洋諸國”。

  據《明太宗實錄》所載,永樂間共下令建造、改造海船共24次,除一次無具體數量外,共2832艘。

  王世清認為,龍江船廠也曾建造、改造過海船。《明史》卷九十一《兵志三》載:“洪武初,于都城南新江口置水兵八千。已,稍置萬二千,造舟四百艘。”《明會典》卷一百六十記載:“新江口戰船永樂五年額設一百三十一隻,宣徳以後增至三百一十九隻。”

  有明一代,為新江口水軍修造戰艦始終是龍江船廠的基本任務。嘉靖十五年,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顧璘為龍江船廠撰寫的記文中指出:“置工部分司……總今提舉司之政,督治江防戰艦,厥務重矣。”

  趙志剛認為,在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中有200多艘船,最大的主力艦“寶船”在寶船廠專門建造,數量有幾十艘,但其他大部分中小型護航船舶都是龍江船廠建造的。

  另外,根據《南船紀》和《廠誌》的記載,該廠還負責修造黃船、湖船、漁船、抽分座船、海船等多種船隻。

  和寶船廠是一個“單位”嗎?

  它和寶船廠隔河相對,“壽命”更久

  根據《龍江船廠誌》記載,龍江船廠自開廠起,即由明朝工部都水司管轄。

  龍江船廠在南京各個官辦船廠中,建立年代最早,基礎最為雄厚,經驗也最為豐富。工匠有400余戶,都是從浙江、江西、湖廣、福建以及今江蘇、安徽、上海沿江地方選調而來的能工巧匠。他們子承父業,世代相傳。廠中打造海船風蓬的蓬廠,就有房屋60間,由此可見當年建築規模的宏大。

  需要注意的是,龍江船廠和寶船廠並不是同一個船廠,寶船廠是明成祖朱棣為鄭和下西洋而創立的一所大型官營船廠,龍江船廠早在朱元璋時期就設立機構了。寶船廠位於南京三汊河以南,而龍江船廠在三汊河以北。

  趙志剛介紹,從規模上龍江船廠的佔地面積也更大,而且寶船廠在鄭和下西洋結束後,就逐漸荒廢,龍江船廠一直到明朝末年還在開工造船。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