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收藏 > 收藏新聞 > 正文

字號:  

朝天宮有過冬文物館藏展出:看古代過冬神器

  • 發佈時間:2014-12-26 09:27:18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畢曉娟

硯台下空的地方放蠟燭。

硯台下空的地方放蠟燭。

清朝光緒年間的“保溫飯盒”

清朝光緒年間的“保溫飯盒”

古人用的“暖寶寶”

古人用的“暖寶寶”

  冬至之後,光臨南京的寒流一波接一波。當我們還在為是否供暖爭論時,不妨先走進博物館,看看古人是如何過冬的。在南京市博物館(朝天宮)收藏的文物中,就有一批古代冬季用品:加熱湯羹的溫碗、後來演變為“燙壺”的手爐、可以加熱的抄手硯……這些傳世的老物件,展現了祖先抵禦寒冷的智慧。

  “墨汁加熱器”:抄手端硯

  展出位置:“虎踞龍盤”通史展廳

  作為文房四寶之一,硯臺的造型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這種“抄手硯”在宋代時候就已經出現了。人們將硯臺的底部掏空,前端和兩側留邊與硯堂相連,三邊如足,平整著地,手可插入,便於移動。揚子晚報記者注意到,南京市博物館展出這件明代抄手端硯,掏空體積較大,遠遠超過了手掌的厚度,有近10釐米。

  專家告訴記者,在這個空間內,可以放一根小蠟燭,對墨汁緩緩地加熱。南京歷來是中國文教中心,讀書人云集於此,自然要想辦法應對南京寒冷的冬天。

  與今天化學試劑合成的墨汁不同,在古代,墨的原料包括煤煙、松煙、膠等,嚴格地説,墨水並不是液體。墨塊用水溶解,也就是磨墨之後,是以膠體的狀態存在。因此,一旦研磨好的墨汁放置不用,很快就會凝固。在一些古裝劇中,我們會看到人們在寫字作畫過程中,還要隨時磨墨。“一到冬天氣溫降低,墨汁凝固的速度就會加快。此時,在這件手抄硯的空當中,點一根小蠟燭,就可以加熱墨汁,減緩凝固的速度。

  近期,南京市博物館還會在新浪官方微網志“@南京市博物館微網志”上,連續介紹、解讀與冬季有關的館藏文物。

  “保溫飯盒”:描金青花五彩八寶紋瓷溫碗

  展出位置:多功能展廳

  描金青花五彩八寶紋瓷溫碗由三個部件組成,它的“外殼”形似一口鍋,兩側各有一隻金屬環作為把手;“鍋蓋”上雕著一隻栩栩如生的獅子狗;“內膽”是一隻瓷碗,碗口外擴,正好扣在外殼的邊緣。

  南京市博物館的文物專家介紹,青花溫碗的內部結構與今天的保溫瓶相似,外殼與內膽分隔開,形成中空的結構。但相對於現代工藝製作的保溫瓶,瓷器無法形成真空,又容易導熱。因此,使用這件“保溫飯盒”,要在“鍋”裏倒上熱水,把盛著飯菜、湯羹的瓷碗放進去,浸泡在開水中。

  在金石學(即中國古代的“考古學”)流行的明清,人們熱衷把出土、傳世的前代文物,仿製成文房用品,出售給文人墨客。這些圖案表明,青花溫碗的主人,可能是一位出自大戶人家的讀書人。“或是復習備考,或是醉心於詩書。有了這件溫碗,寒冬臘月中,不必擔心剛出鍋的飯菜轉身就變涼了,只要吩咐丫鬟們按時往溫碗裏倒開水,飯菜就一直都是熱的。同時,也不用出門去廳堂吃飯,可以把自己關在房間裏,安心當個宅男。”

  “燙壺”前身:雕花銅手爐

  展出位置:“虎踞龍盤”通史展廳

  上世紀九十年代,南京很多家庭每到冬天,還在用一種黃銅質地的“燙壺”暖床。這種銅質容器倒滿開水後,可以持續幾個小時散發熱量。但隨著電熱毯的出現,“燙壺”逐漸銷聲匿跡。

  從造型上看,燙壺與中國古人使用的“手爐”極為相似。南京市博物館的這兩件手爐來自清末民初,分別為黃銅、紫銅質地,手爐的蓋子,採用鏤空的工藝,表現了古建築窗格的效果,並點綴著梅花、燕子等吉祥圖案,爐身上也雕刻了紛繁複雜的紋飾。

  專家介紹,古人把燒紅的木炭放進火爐中,這種無煙的能源,通過手爐的蓋子散發熱量。如果覺得太燙了,就在手爐的外層套上若干層布袋。古代,無論皇族貴胄、還是士農工商,手爐是各個階層都非常青睞的“暖寶寶”。唐代詩人白居易也有詩云:“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