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10日 星期四

財經 > 收藏 > 收藏新聞 > 正文

字號:  

北京私家老衚同變博物館:藏品無文物

  • 發佈時間:2014-08-22 09:48:37  來源:廣州日報  作者:謝綺珊  責任編輯:孫朋浩

  展品五花八門卻沒有文物籌辦者正用“留聲機”保留老北京原汁原味

  穿過車來車往的朝陽門內大街,走進人潮熙攘的朝陽門南小街,驀然拐進一個幽靜無人的衚同。就在這灰色的老巷裏,京城第一家衚同博物館“史家衚同博物館”蝸居於24號院的一隅之地,任外界紛繁吵擾,仍頑強而靜止地留存著老北京最傳統的記憶。

  這個兩進院落的博物館,不到一千平方米,老式木門窗、斑駁的外墻、錯落的灰地磚,雖然經過一些翻修,卻仍難掩這座四合院的古老韻味。一如院中的一棵老梧桐,年久根深,樹冠幾乎蓋住了整個庭院。

  就在這裡,民國時期的才女淩淑華,也就是它以前的主人,曾廣聚名流,以書畫會友。而現今,院內的一草一木,仍如當年她風華絕代時的模樣。她的女兒將這所老宅轉給街道辦事處,希望能做公益事業,史家衚同博物館也就應運而生。

  史家衚同博物館共分八個展廳和一個多功能廳,介紹著史家的歷史、衚同裏的名人、時代的記憶,乃至普通老百姓的懷舊生活。展品五花八門,老物件、門牌墻、全景微縮、紀錄片、聲音館,不斷觸動著視覺和聽覺,喚醒你對老北京的記憶。

  貨真價實的老房子

  “院子修了兩年,修繕過程中,特別有意義的是修舊如舊。”博物館建設的籌備人之一,朝陽門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李哲向記者介紹説。就連屋頂的瓦片、院中鋪設的地磚、石階、古樸工藝的磚雕,都是蒐集來的“老貨”,或是老房拆下的建築廢料,或為居民捐贈。“貨真價實的老房子,用老磚老瓦老石料,再用老工,當年怎麼蓋,我們就怎麼修。”他不無自豪地説。

  提到這些老磚老瓦,李哲很是可惜,他認為這些東西不應該只存在於博物館裏,而應回歸到老房子。而他最大的願望就是把這個博物館搬空。“當有一天有人翻修房子的時候説,我們家老房子缺一塊磚雕,我能不能拿回去,那時候,我免費送給他。有一天他們把博物館搬空了,我就覺得我們成功了。衚同裏的東西以後只能在博物館看到那就太悲劇了!”

  博物館裏的每一磚每一瓦,都沒有被當做是藏品,更不是已經失傳的遺産,而是鮮活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棟貨真價實的老房子,正是一種活生生的老北京生活形態。

  沒有文物的博物館

  “我們博物館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文物!”李哲解釋説,“我們只有老物,我們接地氣。大多數藏品都是老百姓提供的,就是身邊的有年代感的物品,它們代表著一個一個逝去的時代,背後有著一段一段的故事。”近300個老物件,都標有捐贈者姓名,可以説每樣老物件既是他們的作品,也是時代的作品。

  小人書、老照片、舊糧票、五彩小陽傘、青瓷暖水壺……這些再普通不過的生活用品,卻是老北京們衚同記憶中的瑰寶。更有按照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的北京家庭佈置的復原家居展,漫步其中,仿佛思緒也穿越回那曾經的時代。有些鬢生華發的遊客還會久久站立於此,留戀著這老物和舊情。

  “這些東西你用完之後扔一邊了,但若干年後這就是文物,起碼是老物件。它能勾起一群人甚至一代人的回憶。我們對過往的東西要尊重、要珍惜。”李哲認為,珍惜老物,就是留存記憶。這所沒有文物的博物館,正是一條能夠勾起回憶的時空隧道。

  老北京的“留聲機”

  在這博物館中有個錄音棚隔間,名曰“衚同聲音”。雖然外表小小一間、其貌不揚,但棚內卻佈置了專業的音響設備和觸屏電視,螢幕上70余種聲音任君傾聽。

  “虎撐”、“震驚閨”、“駝鈴”、“警哨”……這些曾經響徹衚同、而今卻銷聲匿跡的叫賣聲,只要輕觸螢幕就能再次聽到。就連不同天氣、或早或晚、春夏秋冬的情境聲音也栩栩欲活,讓人有如身臨當年北京衚同之境。

  這是淩淑華的後人秦思源籌備並錄製的,他希望以聲音的形式展示上世紀50年代前、50-80年代、80年代後不同的衚同聲音。錄製時,有的找叫賣藝人,有的找愛好者,總之盡力還原著老北京的衚同聲音。

  李哲説:“他甚至想錄早上起來刷牙洗臉或是打孩子的聲音,但是那段生活慢慢都抹去了,所以他很難錄現場,但是我們會慢慢補回來的。”這座老北京的“留聲機”,正在逐漸還原昔日的衚同聲音。

  老百姓的私家小院

  在這博物館中設了個議事的多功能廳。一個博物館為啥需要議事廳?

  “我們是一個衚同博物館,是史家衚同自己的博物館,是我們社區的博物館。”李哲向記者解釋説,“我們在這裡先建立一個文化的認同感,同時讓大家能相互交流,凝聚社區的公共精神,所以要有個探討和議事的地方。”

  這個多功能廳也是一個文化講堂。每隔一週,博物館都會搞一些北京傳統文化的講座,請一些專家學者,甚至民間高手,講講北京的傳統,抑或學學傳統的手工藝,糊風箏、剪紙,不管什麼大家都學得不亦樂乎。而且,這個講堂免費對所有人開放。

  “衚同即使是大雜院,也不該是亂糟糟的。應該有一個它應有的人文氣息、生活氣息。”這個老百姓的私家小院,正是飽含著濃濃的人情味和生活感。

  “博物館只是一個索引,你從這個博物館走出去,才進入到了真正的博物館,整個衚同就是一個鮮活的博物館。”李哲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