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27日 星期六

財經 > 收藏 > 收藏新聞 > 正文

字號:  

長沙收藏家十餘年始終關注黑石號沉船出水瓷器

  • 發佈時間:2014-08-13 11:13:3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馬志驊  責任編輯:胡愛善

  原標題:長沙收藏家十餘年始終關注黑石號沉船出水瓷器

瓷罐上的佛教聖物——獸首魚身的摩羯。

  瓷罐上的佛教聖物——獸首魚身的摩羯。

椰棗紋飾的陶范。

  椰棗紋飾的陶范。

  不論是航海,還是發展社會和經濟,至今我們都在夢回唐朝。面對曾經的輝煌或偉大的航海故事,總有人希望復原歷史。2007年,阿曼蘇丹國依照古 阿拉伯的造船方式,復原了一艘9世紀的單桅風帆船,從阿曼出發,沿著原海上絲綢之路線路,依靠風帆為動力,歷時5個月的時間,到達新加坡。以今天的航海技 術而言,這是一個時間太長的旅程。但身體力行的意義,可能更有助於人們理解古代海上貿易,理解“黑石”號。

  2002年左右,為了籌劃一本關於長沙窯的書,當時還是湖南美術出版社副社長的鄒敏訥與同事到達新加坡,希望獲得一些關於“黑石”號的圖片和線 索。彼時,距離1998年“黑石”號被打撈出水,已經過去了4年。考察結束,臨行前,新加坡博物館贈送了一隻未經過脫鹽處理的瓷盤給鄒敏訥,上麵包裹著海 鹽的結晶,在7月28日長沙市博物館開展的“黑石”號瓷器展上,這只瓷盤靜靜安放在架上。

  “黑石”號打撈者開出“天價”和“整體購買”讓中國文化部門卻步

  事實上,自1998年“黑石”號出水,到2002年,再到今年2014年,“黑石”號上的器物引起國際國內的很大關注,但展覽卻只在新加坡辦 過。“這個事件美國的國家地理做過報道,他們(新加坡)原本是打算從新加坡開始,到美國再到歐洲進行展出,包括十幾個國家,其中中國有3站,北京、上海和 長沙,但出於一些原因,結果就新加坡展出過,後來就再也沒有展出過了。”鄒敏訥説,國際上對“黑石”號很關注,但其實也産生過很大爭議,而爭議則主要來自 “黑石”號打撈的非法性。

  尋寶性質的海洋打撈需要得到當地國家的允許,並規定打撈範圍和打撈目標。據鄒敏訥説,1998 年,德國人沃特法起初獲得政府許可打撈的目標並不是“黑石”號,而是“黑石”號沉船點附近的另外一艘明代商船“鷹潭號”。“那艘船比‘黑石號’要大一些, 而且在德國人打撈之前,已經有很多人知道了。”鄒敏訥説,“鷹潭號”的沉船海域海水更深、打撈難度更大,之前許多曾有意向打撈它的人都無功而返。沃特法同 樣沒有成功,轉而發現了在其附近的“黑石”號。

  “打撈‘黑石號’他應該是沒有許可的。”鄒敏訥説,根據規定,打撈出水的寶物需要向打撈地所屬國交付一半左右,“但是印尼那個地方比較亂,估計 當時的中央政府也沒有管理,德國人也知道當地的形勢,就跟當地的政府打好交道,最後可能是交出打撈寶物的一半,也可能是三七開、四六開,這個就看他去談判 了。”2002年左右鄒敏訥一行人去到“黑石”號沉船點時,隨行的潛水員還從海底撈上兩塊“黑石”號的船板,當年沃特法並沒有將這裡打撈乾淨。考古發掘跟 商業發掘不一樣,“如果是考古發掘,那麼針對這艘船,我們要按照船當時的樣貌,每塊船板原本是哪的,一塊塊測算好位置,整體發掘。”鄒敏訥説,沃特法等 於是只管將船上大部分有價值的器物打撈走,近似海盜行為,這也是國際上對此事件的最大爭議。

  考古發掘的國際慣例,是發掘出的物品若有明確歸屬者,則屬於歸屬者或其後人。但“黑石”號上並未發現有明確證明其主人身份的線索,亦未發現航海筆記或任何歷史記載,因此則屬於沉船海域所屬國家,即印度尼西亞政府。

  自 2002年開始,國內的揚州市博物館、上海市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都曾對“黑石”號上發掘的這一批寶物提出了購買意向,但被開出了4000萬美金的價格要 求整體購買,另外根據沃特法和印尼政府簽訂的合同,印尼政府也擁有這批寶藏的一部分,分配方案未達成一致,一直被延期拍賣。最終,新加坡某機構于2005 年出資3000余萬美金將其整體購入,“黑石”號寶藏最終落戶新加坡。

  “黑石”號長沙窯瓷器價格並不算高,但“收藏是因為對故鄉的眷戀”

  鄒敏訥為“黑石”號的長沙窯瓷器前後去過新加坡數次,比如2004年時,湖南省博物館想收購一部分作為館藏,他也一同前往。“實際上國內擁有 ‘黑石號’上瓷器的人也有很多。”鄒敏訥説,在沉船出水問世之前,其實也有一些零散的物品流出,大都為當地漁民在海岸邊獲得。而大約2001年左右,就有 人通過向漁民收購,再往國內兜售“黑石”號瓷器了。

  因為沉船寶物剛剛面世,而對長沙窯的發掘研究也不過是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一時間,藏家們並不太敢購買這些瓷器。

  “2002 年左右,我們剛到新加坡時,我記得在當地市場上看到過一些‘黑石號’的瓷器,當然色彩不是特別好的,但是很完整,大概是200到300美金左右一個,那時 換成人民幣就是2000多塊錢,要是在國內,根本看不到這麼便宜的東西。”鄒敏訥説,隨著對“黑石”號和長沙窯研究的逐漸深入,至2004年,他再去當地 時,更差一些的器物價格都開始上漲至1000美金了。

  價格看漲,人們對“黑石”號藏品的認識水準也在提高。藏家們對“黑石”號長沙窯瓷器,基本上都能看個大概。畢竟是因為有了“標準”,一件器物拿 來,把它和新加坡收藏的那一批物品做個比對就能知道。同樣是長沙窯,看器形和胎釉也能知道它是屬於哪個時期。初唐的長沙窯胎質較粗糙、欠堅硬,呈暗紅色, 釉層顯薄,釉色青中發黃;而唐中後期,胎色基本為深灰色或淺灰色,胎質則較前代堅硬、精細。以器形而言,以長沙窯的壺器為例,它的底足有一圈外撇,可分為 平底、壁底、圈足等,按照年代,分別為長沙窯在唐早期、中期和晚期的造型特徵。長沙窯本身的燒造技術和審美在改變,作為晚唐的航船,“黑石”號瓷器本身也 烙印著時代的特點。

  在藏家的眼中,大部分作為實用器皿的“黑石”號長沙窯瓷器價格並不算高,但其價值卻要從不同的角度看待。

  “收藏是因為對故鄉的眷戀”是鄒敏訥説出的最好的理由。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