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收藏 > 藏品熱點 > 正文

字號:  

杜月笙之子杜維善為何鍾愛薩珊古幣收藏

  • 發佈時間:2015-12-17 09:29:39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田燕

  

薩珊古幣

  

薩珊古幣

  收藏史中,收藏理念形形色色,豐富多樣,並引伸出無窮無盡的故事。記得以前在日本的大學裏教書,曾拜識日本古印收藏大家新關欽哉。他以外交官的生涯(曾任日本駐俄羅斯、新加坡大使,駐香港總領事)之便,在世界各地廣泛收集古印,尤其是對中亞、古印度、古波斯的各種印章收集不遺餘力,還曾收藏有慈禧太后賜李鴻章的田黃大印,他還因此對中國明代出口貿易的“糸印”有集中的收藏與研究。回國後,我在《西泠印社》社刋中還專門編了一期“糸印”專輯,翻譯了他的長篇論文,組織圖版,試圖引起學術界與篆刻界關注。因為是首次披露稀有的珍貴資料,具有唯一性,當時頗受印學界矚目。

  這回的話題是薩珊古幣,性質上有點類似于當年的探究“糸印”。收藏的主人公是香港錢幣收藏家杜維善,上海灘大佬杜月笙之五公子。早期癡迷于數千種地質標本;後居住台灣,又嗜古幣收藏,有戰國秦半兩、秦朝半兩、漢半兩和五銖錢……收藏宏富,業內嘖嘖稱奇。他還有《北齋五銖匯考》等學術論著。曾聞他為兩枚稀有的半兩古錢,不惜賣掉台北的兩棟住宅,花費1000多萬新台幣方才購得的豪舉。而杜維善在讀了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夏鼐關於絲綢之路金銀幣的考古研究論文後,隨即轉入珍稀古幣收藏研究,後他選擇古波斯薩珊王朝金銀幣為收集對象,終於在收藏界、學術界自樹一幟。

  波斯薩珊王朝約在西元236一651年,正當魏晉南北朝至初唐。波斯王朝既為大食國所滅,諸王子貴族沿絲綢之路逃亡進入中國,有些還入中朝為官,對當時中東與我國新疆一帶的異質文化交流有過巨大影響。檢《全唐詩》中反映這一史實的名篇,亦復不少。而薩珊古幣除了在西安、洛陽、新疆等地出現之外,在阿富汗、伊朗也多有面世,表明當時流亡的王公貴族活動範圍之廣。杜維善收集的薩珊古幣,若從品類言之,沿絲綢之路脈絡尋覓,則有安息王朝、貴覇王朝、西突厥與蒙古地域,涉及西域二十余古國。縱觀這批古幣,有一個共同特點:都鑄有長鬍子頭像,或武士或君主或貴族,其中對頭盔、發飾、王冠、鬍子式樣、服裝、刀劍武器乃至生活起居、商貿旅行、民俗風景等等的描繪刻畫,為今天提供了非常有意義的參考,是一個成體系的、以薩珊古幣為中心的龐大的文化史收藏的體量。

  1991年,杜維善來到上海博物館,提出捐獻367枚古波斯薩珊王朝與絲綢之路西域二十余國金銀幣。上博方面在意外驚喜之餘,決定對這批久覓不得的無價之寶辟專館陳列。自此,上博的此項收藏已超過全國絲綢之路金銀古幣的總和,創下了中國第一的輝煌紀錄。而這一專題收藏,也由私人而公家,成為上海博物館的一個門面,吸引著來自全世界的斯界愛好者與精英人士。

  近年來,“一帶一路”的學術構想已轉換成為國家大外交政策,關於絲綢之路的研究已成顯學。尤其是關於絲綢之路的經濟、政治、交通、宗教、制度、社會、技術的種種研究正風生水起,方興未艾。我想或許可以有兩個課題的小補充不為無益,一是古印章在中國與中東如伊朗、伊拉克、阿富汗,還有南亞印度之間的古代交流與引入,這恰恰是我們這些西泠印社中人的強項,可以組建社內外印學專家為之,也借機拓展“一帶一路”大國策映照下西泠印社學術研究的向域外伸延與擴大。二是古波斯錢幣如絲綢之路之於薩珊古幣等等的資料呈現。交通方便的毗鄰,即上海博物館的專題陳列室便是一個最好的實物、考古資料群。兩者,都與收藏有關,都是我們可以駐足的領域。

  第一次專程去上海博物館觀摩這一專門陳列時,我是抱著對收藏家杜維善的尊敬之心,認為它于收藏肯定有價值,但于當下文化建設則沒有多少引人入勝之處,因為當時我們的目光是對準發達國家如歐美日本。但現在有“一帶一路”國策的倡導,中亞到中東及南亞諸地域,忽然影響力與重要性大幅上升。下一次再去上海博物館看這批薩珊王朝金銀幣,貌似事先應該做一些什麼樣的功課,我想。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